9月8日,记者从青海省教育厅获悉,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教书育人综合素养,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国培、省培资金3亿元,培训中小学教师10万余人,构建省、市(州)、县、校四级教师培养培训支持体系。
青海坚持以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为目标,加大对省内师范院校建设支持力度,结合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和高考综合改革及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求,指导师范院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优化培养模式。青海师范大学构建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三习”贯通的布局,青海民族大学构建“12345”人才培养模式,将综合素养培育渗透到“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同时,青海强化省级统筹规划,落实分级分类实施,持续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骨干成长、能力提升三大培训计划,以“缺什么,学什么”为导向,做到培训目标精准、对象精准、课程精准、管理精准、效果精准。
深化援青协作方面,利用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机制,青海省发挥好“双向组团”人才培养机制,每年选派50名有培养潜力和价值的优秀管理干部、骨干教师,赴对口支援帮扶学校跟岗学习、挂职锻炼,全方位提升本地人才教学管理水平。统筹援青教师人才资源,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开设公开示范课、“送教下乡”等形式,扩大本地区人才培养覆盖面,提升人才培养辐射效应,通过“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整体带动我省基础教育水平提升。
聚焦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坚持实践导向,青海省打造“1+6+N”智慧教育数字赋能发展体系,全面深化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融合现有名师工作室资源,分学科建立线上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资源在促进数字素养提升、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升教师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教学能力。建立测评培一体化培育机制,推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每3年为一个周期,打造8个试点县、50所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培养更多既懂技术,又懂教育,更懂人心的教师,更好适应智能时代教育发展需求。
【相关新闻】我省建立综合奖补机制提升幼师待遇
记者从青海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不断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
2023年8月,青海启动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整省试点工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青海省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建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评价改革、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等工作,强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总效能,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
不断强化政策落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省级教育、编制、财政、人社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青海省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从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4个方面制定19条具体措施和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重大要求转化为推动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优化师资配置方面,聚焦学龄人口变化新态势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战略,青海省统筹区域、城乡、学段教师资源配置,聚焦紧缺学科,2021年以来,累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近9000人,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县域内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专业技术岗位和绩效工资的统筹管理,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
青海省健全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随公务员津贴补贴调整的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为全省1.8万余名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实现全省覆盖。2025年起,改革学前教育资金投入制度,建立综合奖补机制,将更多资金用于提升教师待遇保障,推动资金投向从“扩资源”向“提质量”转变,有效补齐学前教育发展短板。
青海省深化教师评价改革,修订印发中小学教师、中职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育人成效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着力破除“四唯”,落实分类评价要求,建立符合岗位特点的教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