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社会

这一夜 在都市御风而行

时间:2023-07-19 08:11:35

  目睹过一个个夜骑的年轻人“嗖”一下从我身边穿过后,我曾多次憧憬,身穿骑行服,戴头盔,在宽阔的城市马路上追风。

  7月的一个下午,我终于走进了北京一家自行车店,买了一辆城市公路车。它有着雪白色的车架,两个圆滚滚的大轮胎,流线型的车座,帅气而优雅的造型,狠狠抓住了我这个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的心。

  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飞盘、露营等户外运动开始逐渐降温,而骑行却依然保持火热。今年“618”,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骑行户外装备搜索量同比增长41.3%,自行车成为户外用品销售榜首,骑行头盔及公路车销售量也位居前十。

  社交平台上的夜骑路线不断更新。在北京,恢弘明亮的长安街是新手必打卡的骑行点。有网友总结出“帝都”10条夜骑路线,骑手们穿越胡同,环骑奥森,打卡中轴线,在亮马河欣赏摩登的夜景,去首钢大桥看壮美日落。

  买车前,很多个夜晚我都觉得无处可去,在家待一天,移动距离几十米,全身松垮,头脑呆滞,房间像一个牢笼将我困住,我失去了和世界的联系。

  有车的当晚,我就骑着它涌入了东三环的夜色中,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在马路上“飞驰”。

  我感受到了风,彻彻底底的风,同散步时街边的微风不同,与坐车时窗外掠过的疾风也不同,骑行时的风迎面而来,抚过耳侧,浸入全身。在风中,城市化为一幅流动的画卷,不断往身后退。

  那种感觉像在飞。据说,骑行是人类接近飞翔的时刻,人的两只脚踩在脚踏板上画圈,仿佛鸟儿扇动翅膀。

  骑车时,所有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高楼、商铺、蓝天、行人,尽收眼中。弗雷德里克·赫兰(Frederic Heran)在《自行车的回归》一书中说,人们因此可以与周围的环境亲密接触,感受“现实的呼吸”。

  有了车,我每晚都想骑车出去“呼吸”一个小时,痴迷程度相当于中年人每天出去打麻将。

  当看到胡同里的大爷们悠闲地聊天,亮马河的情侣牵着手散步,街边商贩贩卖荷花和西瓜,我感觉自己又活了过来。

  几天前,我来回骑了30公里,去北五环找一个朋友吃夜宵。这之前,我们已经有两个月没见面了,一想到要顶着烈日步行到地铁站,再坐几十分钟地铁去吃午饭,我的脚就迈不动了。

  但两个轻便的车轮将地理距离从心理上缩短。除了手臂有些酸痛,这趟两个小时的骑程总体令人轻松。

  很多人骑车是为了躲避枯燥的通勤。买车的那天,我遇到了两个同龄人,他们说,想骑车去上班。我很能理解他们——当你试过在地铁上被挤得屁股变形,抬头看到他人露出的腋毛,强忍着到终点站时,你就能明白,骑车上班也是为了捍卫尊严。

  骑行被年轻人钟爱,还在于它强烈的社交属性。买下车后,店主让我下载了一款软件,在软件里输入车架号后,我能在页面看到自己的骑行里程、时间、消耗卡路里。每次骑行后,系统还会自动生成记录骑行轨迹的动感视频,方便在朋友圈展示,提供线上的社交谈资。

  线下的骑行活动也不断更新。每逢周末,无论早晚,都有人在骑行群里呼唤骑友,无聊的年轻人可以随时开始一次说走就走的骑行。

  骑行,成为年轻人享受都市又对抗都市的一种生活方式。100多年前,现代自车诞生,20世纪上半叶自行车随着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成为都市人的宠儿,让女性获得了穿短裙裤的特权。然而,更加快速、舒适的汽车出现后,自行车一度被人们扔进屋子,沾满灰尘。

  不过,自行车凭借自己的魅力,始终没有离开人的生活。《纽约客》评价自行车是“现代性的象征”,“它表现了人们对速度、轻盈的存在的崇拜,对自由的渴望、对未来的庆祝。”当一个年轻人决定走出楼房,去城市里追风,那说明,他有一颗渴望自由的心。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 zr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旗下光大阳光北斗星9个月持有债C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广州天河将征收约4公顷集体土地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高端化学品及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制造关键技术通过鉴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

第八届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在上海车展期间开幕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教育部举办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


四川大熊猫第一县 藏有一个“小挪

千年泥塑绽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