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苏北宿迁地区。成为苏北宿迁、淮安、徐州、连云港以及皖东北、鲁东南地区的一大曲种。历史上的宿迁属贫穷落后地区,以艺谋生的民间艺人特多,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事琴书的民间艺人就有一百多人。每逢集镇赶场时,都有琴书艺人设场演唱,少则一场,多则同设几场,宿迁因此素有“无书不成集”之说,被誉为“琴书之乡”。
苏北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宿迁地区,当时称为“打扬琴”。到同治年间较有影响的琴书艺人是李义成。李义成一生共收一百多个徒弟,其中较有名的有宿迁县的李道生、许广才、庆延年。宿迁地区的亲属艺人皆师承李广义。
苏北琴书表演形式多样,又说又唱,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形式。单口俗称“单脚梆”,即一人表演,自拉坠胡,脚踏木梆击节伴奏。对口为二人搭档演唱,一人拉坠胡,一人击琴打板,对口说唱。群口即一人敲琴打板,两人或多人拉坠胡,有时用上二胡,对口演唱。琴书书目(曲目)多,且以长篇为主。在曲种形成初期,艺人以演唱小数段为主,为了生存逐渐向长篇大书发展。据1990年统计,仅宿迁县琴书艺人,琴书书目就有190多部,其中长篇大书100多部,有的一部大书能接演50场,150多个小时,一般一部书都能演10-20场。宿迁琴书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主要曲牌凤阳歌、银钮然、穿心子、莲花落等。艺人在演唱过程中唱腔逐渐发生衍变,到清末民初已形成固定的唱腔,即四句牌、垛子(快流水)、二板(慢流水)悲调(哀怜口)等。四句牌一般是四转头,有时根据情节,中间采取顿句不拖腔,成六句或八句转头,后来成“四平调”和“悲调”;二板和垛子一般是上下句,一段唱词一气贯下,到结尾时拖腔,后又揉进了“扬柳青”、“穿心子”、“莲花落”等曲调。宿迁琴书用宿迁方言演唱,句式结构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等、十字句中三、四三称正十字,三三四称反十字。伴奏乐器有坠胡、扬琴、木板等。主要伴奏乐曲有大八板、小八板、悲曲及过门。过门变化较大,随着演员的唱腔变化和情节变化,有长有短。琴书伴奏的特点是伴奏时坠胡的上下把位滑动幅度大,尤其演唱悲调时,坠胡伴随演员的唱腔委婉,催人泪下。
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变革,文化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琴书亦受到冷落,演唱的人越来越少。宿豫区政府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在多所学校建立了琴书传承基地,并每年开展琴书村村行活动,使苏北琴书得以新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