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消费

港媒:中国消费者不再为空洞奢华埋单

时间:2025-07-29 08:46:57

  香港《点心日报》7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对空洞奢侈品的摒弃如何暴露东南亚的地位焦虑当曼谷为古驰建造奢华殿堂、新加坡人排队抢购爱马仕限量款时,中国正经历一场消费理念的悄然革命。这绝非西方简单标签化的“消费降级”,而是一场复杂的社会成熟化进程——人们有意识地摒弃空洞的身份象征,转而追求体验深度、可持续价值与真实生活。

  当东南亚仍困于殖民时代思维、将欧洲奢侈品牌等同于文明进阶时,中国正开创后物质主义范式,让疯狂抢购奢侈品的行为不仅显得经济上非理性,更成为文化层面的尴尬。

  中国消费结构转型并非消费减少,而是消费方式发生变化。“冰激凌界LV”哈根达斯在华幻灭,门店数量锐减,象征着中国消费者更广泛的觉醒。数字互联带来的价格透明击碎了“价值源自进口品牌”的迷思。这并非节俭,而是精明的公民经济学家的崛起,他们要求公平交易与内在价值。

  反观东南亚,人们对畸形溢价习以为常:同一款手袋在雅加达新贵或马尼拉精英眼中,必须比巴黎贵40%才能缓解他们的地位焦虑。

  中国消费转型最显著的体现是二手经济获得普遍认可。二手交易平台并非预算有限者的跳蚤市场,这代表着一种文化重新校准。购买二手奢侈品并非妥协,而是智慧、可持续性的反映。与此同时,一些东南亚消费者仍被“开箱”文化带来的脆弱快感所主导。

  中国消费者追求沉浸式体验,手工艺作坊、美食之旅、健康疗养,这些滋养内在的体验远比外在装饰重要。中国在体验经济上的崛起凸显东南亚的概念停滞。中国的蜕变源于深层的文化自信,而非经济不安全感。对浮夸西方品牌的摒弃恰逢本土工艺与美学的复兴。

  在可持续性维度,中国与东南亚的对比更鲜明。中国的二手热潮不仅是经济选择,更是生态战略。而东南亚缺乏整合的转售平台,将奢侈品视为地位易逝的消耗品:购买、炫耀、丢弃、更换。新加坡的垃圾填埋场堆满了轻度使用的名牌商品,曼谷运河因纺织废料而变色。

  北京方面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鼓励国内体验式消费、扶持循环经济平台、坚定文化自信以推动“共同富裕”,这些都为消费转型创造了沃土。这是对文明价值观的重新校准:可持续性、社群归属、智力与体验的丰富。

  反观东南亚的奢侈品痴迷,误将西方财富的表象当成实质,在一场中国正在改写规则的游戏里追逐。

来源: 网络 编辑: zr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累计助企融资超1.2万亿元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甘作光伏“坚守者” 基金经理憧憬柳暗花明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翼伞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之光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

汽车降价的真相:砍配置?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志存高远 师范报国——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师


四川大熊猫第一县 藏有一个“小挪

新疆天马文化旅游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