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CNSPHOTO
依靠1年1亿人次的顾客流量,海底捞终于上市了。
昨天,海底捞总裁张勇在港交所敲锣,正式挂牌,穿着海底捞厨师服的员工看着海底捞冲高10%,一起欢呼。持有海底捞62.7%股份的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身价647.69亿港元(约合568.95亿元人民币),成为餐饮老大。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2017年胡润百富榜榜单上,张勇和舒萍夫妇以5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825位。
首日挂牌高开5.62%的海底捞,盘中冲高10%至19.64港元后,一度冲破千亿港元市值,截至收盘涨幅收窄至0.11%,报收17.82港元,总市值944.46亿港元(约合831.09亿人民币)。
据悉,海底捞此次发行定价为17.8港元,每手1000股,相当于投资者最低入场门槛费用达1.78万港元。资深人士称,这一价格高于早前上市的歌礼制药的1.6万港元,成为香港截至目前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分析称,以当前人民币市值计,海底捞对应2017年的PE值为69.5,预计2019年其税后净利润为25.7亿元,则对应2019年预期PE值高达32.29,几乎是香港市场最贵的餐饮股。
不过,从绝对估值角度看,假设现有单店盈利能力在未来维持不变,则目前市值隐含着未来五年实现700家以上成熟餐饮店的预期。海底捞选择在盈利水平最高、扩张速度最快时上市,给予市场极高的增长预期,但其采用的是门店先易后难的扩张线路,后期隐忧重重。
海底捞另一个重大隐含风险体现在翻台率上。极高的翻台率创造了极高的单店营业收入,然而,一旦翻台率下降,营收、净利率均会大幅下滑,对应净利润的滑铁卢。餐饮是竞争激烈、消费者口味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行业,极高经营假设一旦被证伪,则海底捞目前的估值水平将出现重大调整。
实际上,在业内看来,海底捞的风险还不止这些……
341家分店、1亿多人流量、106.37亿元年收入,这是海底捞上市前给出的业绩。这样的经营数据下,业界经常把海底捞与此前就已上市的港股呷哺呷哺进行对比。
从资产合计来看,海底捞资产合计44.79亿港元,呷哺呷哺34.12亿港元。
从营业额来看,海底捞127.53亿港元的数据是呷哺呷哺43.93亿港元的近三倍。海底捞2017年负债达到31.71亿元,呷哺呷哺则维持在10.31亿元,而归母净利润海底捞给出12.32亿港元的成绩,同比增长50.84%,呷哺呷哺交出5.04亿港元成绩单,同比增长23.17%。
不过,随着海底捞近年来不断扩张,其现金流持续走低,海底捞的账面现金已经从2016年的2.9亿元下降到2017年的-6020万元;其次是逐年增加的负债,海底捞的流动负债已经由2015年的6040万元增至2017年的11.56亿元。
此次,海底捞通过香港IPO净筹得72.7亿港元。招股书显示,海底捞首次募集资金的60%将用于市场扩张,20%用于研发和实施新技术,15%拟用于还贷,5%作为一般营运资金使用。
有分析认为,海底捞的流动比率连年不足1,表明其资本营运策略相对比较激进,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此外,不可否认,此前无论是海底捞还是呷哺呷哺都因为媒体报道在安全问题方面存在问题而一度遭遇了舆论危机。业内普遍认为,食品的安全卫生是影响餐饮行业的关键因素,在迅速扩张之后,管理系统能否有效应对,包括食品安全及质量能否很好地保障,供应链管理能否跟进等等,都是摆在海底捞面前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张勇曾对外表示海底捞不上市。不过,当2014年呷哺呷哺登陆港股之时,海底捞对上市的克制态度,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据新京报此前报道,张勇称,上市让海底捞有了一层保护,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会股东能帮助海底捞解决一些困难;上市还可以促进公司正规化等。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港股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上(在A股此前多家餐饮行业因为各种原因未被通过上市申请),无需长时间排队。另一方面,海底捞也可能迫于投资人压力,不得不尽快兑现上市承诺。不过业内人士也提醒称,上市会为海底捞带来快速扩张的资金,但也会对海底捞的业绩利润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