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十年路,笃行不怠谱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水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以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苦干实干,取得了防汛抗旱成效大、水利建设投资多、惠及民生范围广、规划目标实现好的优异成绩。
扛牢天职 防汛抗旱夺取全面胜利
十年来,襄阳水旱灾害交替发生、频繁发生,全市水利系统坚决扛牢防汛抗旱天职,全面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枕戈待旦、逆行出征,筑牢安全防线,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了江河水库安澜、农业年年丰收和生产生活用水。
2012年,成功防御南、保、谷三县“8·6”特大洪灾;
2012年至2015年,有效应对历史罕见的“四连旱”;
2016年,按照防御“98+”大洪水标准,有效防御4轮强降雨过程,科学应对“8·7”特大洪涝灾害袭击;
2017年,成功应对历史罕见的大面积高温伏旱和大范围持续秋汛;
2018年,科学防范4轮强降雨过程,成功抗御“7·31”南漳特大“坨子雨”袭击,有效应对大面积高温伏旱;
2019年,有效应对历史罕见的大范围夏旱连秋旱,成功抗御两轮暴雨山洪袭击,安全平稳度过汉江秋汛;
2020年,有力应对前旱后涝、旱涝急转、中度气象干旱、12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
特别是2021年,科学防御历史罕见的汉江秋汛和14轮局地强降雨,成功处置5座小型水库漫坝险情,得到水利部部长李国英高度评价,市水利和湖泊局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有效应对先涝后旱极端天气,战胜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气象干旱。水利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大投入 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水利工程事关民生福祉。十年来,全市水利系统始终把水利工程补短板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补短板、强弱项,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水利建设投资规模连创新高。在中央加大水利投入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项目滚动接续机制,水利投资稳定增长,年均投资和投资规模节节攀升、连创新高。“十二五”全市完成水利投资68.86亿元,年均13.8亿元;“十三五”全市完成水利投资210.08亿元,年均42亿元,其中中央、省投资159.6亿元;“十四五”以来,已完成水利投资近100亿元,年均50亿元。2021年,市级重点专项规划《襄阳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以市政府办名义印发实施,该规划谋划了八大类107个项目,总投资862.6亿元。
重大水利工程取得突破。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通水,成为襄阳水利建设史上工程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一号工程”。1200座大中小型水库全部除险加固,率先在全省建成了全市水库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完成汉江堤防加固重点工程(襄阳段)建设任务,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53个,以流域为单元、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的防洪减灾体系正在形成。引江补汉、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列入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建设;汉江襄阳段堤防综合整治、新集水电站工程、襄水岸线生态整治与修复稳步推进。引江补汉沿线补水工程前期工作进展迅速,襄阳水资源优化配置总体架构逐步形成。汉江、唐白河、小清河、浩然河、襄水、护城河等城区“一江五河”重要流域水系连通及水环境综合整治修复相继完成,综合效益显著。
巩固成果 乡村振兴水利基础持续夯实
农村饮水安全成果丰硕。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经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提标升级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5.46亿元,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280处、分散供水工程2.7623万处,全市万人以上规模化供水率72.4%,农村集中供水率97.25%,形成了以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小型分散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2018年底,全市124776户36661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并在国家扶贫开发系统中实现销号。2019年底,全市登记在册400.9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实现了国家现行标准下的全覆盖,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十四五”以来,襄阳市各地坚持城乡供水融合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建设,农村饮水正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
大中型灌区改造加快推进。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十年来,襄阳市如期完成引丹、三道河、熊河、大岗坡、石台寺等5个大型灌区和吉河、石门、莺河二库等23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改善灌溉面积196.6万亩。2021年以来,襄阳市实施引丹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总投资5.6亿元,已投资3亿元,可改善灌溉面积35.2万亩。
水库移民工作有力有效。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襄阳市谋划了一批以基础设施改善、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移民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内容的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投入后期扶持资金39.79亿元,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12360个,创建了54个省级移民美丽家园示范村,移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9611元,增长到目前的16529元。
压实责任 河湖长制工作成绩突出
2017年以来,我市迅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每条河流要有河长”的动员号令,率先在全省建立河湖长制,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责任体系,3098名河湖长全部领责履职到位。
全面推行“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治河新模式,我市立办河库环境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3件;依法划定河流、水库及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划界河段长度8574.858千米,划界岸线长度21330.9435千米,设置界桩界牌49709处。
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我市强力整治“四乱”问题2705处,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31.08万平方米,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110.08公里,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38.92吨,有效治理河道非法采砂、水库投肥养鱼等突出问题,以汉江王甫洲库区违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河湖违法违规问题得到清理整治,“清四乱”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成为全国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我市与南阳市建立流域联防联控机制,上下游协同改善唐白河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先进经验在长江委召开的省级河湖长专题联席会议上交流推广。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小微水体治理管护,我市3个小微水体治理管护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交流。全市河湖面貌显著改善、水质稳步提升,汉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水平,9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优良水平,29个水功能区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河湖长制工作连续五年获全省优秀等次。
改革创新 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我市在全省率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襄阳实施方案》,深入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扎实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落实《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建立覆盖市、县两级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
谷城、枣阳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引丹、三道河灌区成为湖北省节水型灌区,全市万元GDP用水量由2011年的160立方米降到目前的70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1年的0.48提高至目前的0.54。
我市落实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省考核排名第一;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以优异成绩通过水利部、省政府联合验收;长渠(白起渠)成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三道河水库成为全国第一家水库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保康县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崔家营航电枢纽成为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三道河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引丹渠省级水利风景区荣获“湖北省最美水利风景区”称号。
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优化涉水审批流程,我市56项水利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100%,全部达到“零跑动”标准,办理总时限由法定1270个工作日压减到76个工作日,压减率94%,办理环节由265个优化为159个,减少比例40%,在全省水利系统领先。
我市取水许可、河道采砂“证照分离”改革被省水利厅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介。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引丹灌区成为全省试点。我市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建立襄阳市水土保持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出台《襄阳市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细则》,完善水土保持责任考核机制,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全市由“重批轻管”向“严批严管”转变。建立完善全市水利建设信用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实行“管理办法+评价标准+运行平台+电子招投标”,确保水利建设市场良性发展。全面完成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成立98个乡镇水利管理站,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全国试点,襄阳经验得到水利部、财政部的肯定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