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教育

校训“撞脸”源于办学理念不明

时间:2018-10-08 10:00:29

  近期,有机构对2454条中国的校训进行统计发现,4词8字的对仗式校训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其中,“德”字出现的频率高居榜首,“学”“行”“求”“新”紧随其后;“博学”“厚德”“笃行”“求实”“创新”等词,在校训中最为通用。

  校训是学校办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的核心,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校本化表达,是学校办学思想的高度凝结,是师生价值观的方向性引领。好的校训让人过目不忘,铭记在心,成为行动的指南,精神的源泉。然而,现实教育生活中,校训同质化现象却相当普遍,“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等字眼被广泛运用,从校训中,很难看到管理者的思想,看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特色。

  校训同质化问题,本质上在于学校管理者没有深入思考学校的办学理念,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挖掘学校的精神内涵。一些学校管理者在办学过程中,将教育管理等同于行政管理,校长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做“官员”,因为没有对教育的深厚情怀,没有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没有对教育的独特认识,就很难关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精神,因而,校训照搬照抄,成为形式化的摆设,也便成了一种自然。

  因为督学的身份,我曾走访不少学校,其中不乏一些区域范围内口碑较好的“名校”,在这些学校里,居然看到两处内容迥异的校训。由此可见,学校管理者根本没有把校训当回事,只是看作一处物化的景观而已,这样的校训能够得到师生的认同,能够指引学校发展的方向吗?

  校训的设定不是哪位校长的心血来潮,更不是随性的“拿来主义”,而应基于学校历史传统,经过全校师生深入挖掘,通过集体的智慧创生发展的思想成果。特别是近年来新建的学校,学校管理者更应当通过研制校训,凝聚全校教师思想认知,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方向,找到办学思路与出路。

  当然,校训并非不能复制,不能借鉴,不能学习。校训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个性化表达,也是教育普性价值的生动阐释,校训过于求新求异,难免步入误区,也使校训的教育取向过于窄化,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引领,不利于对教师的有效激励。

  无论是自主创生的校训也好,还是综合借鉴的校训也罢,最关键还是要发挥校训的教育价值与作用。一方面,要深度诠释校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校训深入人心,融入全校师生的心灵,成为全校师生的价值共识。另一方面,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工作中,将校训作为工作指南,全面贯彻落实校训涵盖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将校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切实发挥校训的引领作用。

  作者:梁好

来源: 蒲公英评论 编辑: 赵亚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旗下光大阳光北斗星9个月持有债C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广州天河将征收约4公顷集体土地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高端化学品及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制造关键技术通过鉴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

第八届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在上海车展期间开幕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教育部举办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


四川大熊猫第一县 藏有一个“小挪

千年泥塑绽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