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教育

学习兴趣,作业类APP背后的真问题

时间:2018-10-17 09:17:04

  近年来,学习作业类APP逐渐成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应用与反馈通道。但在流行背后,多款学习类APP有“色诱”学生的恶行。作业类APP多次被曝光存在色情、低俗等与育人目标完全背离的内容,但相关运营商非但不整改,反而变本加厉。为此,有论者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对“色诱”学生之类的作业类APP乱象,强化监管乃理所当然。但是,有一点同样值得深思——为什么作业类APP会那么受欢迎?学生作业类APP,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几乎全部的中小学学习科目,以其游戏式的内容设计与趣味化的操作模式吸引着海量的中小学生。这类APP的兴起及其对中小学生的各种“诱惑”,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应有尊重与开发。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与力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知识之所以能成为力量,是因为知识包含兴趣因素。有了这种或隐或显的兴趣因素,知识才能冲破各种阻碍转化为某种力量。韦编三绝、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在没有游戏的时代,前贤之勤奋离得开兴趣?一言以蔽之,知识本身就携带了由此及彼的中介或曰桥梁——兴趣。

  为什么有的学生面对知识会兴趣索然而需要游戏式作业类APP来刺激呢?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里提出人类有七种不同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这七种智能彼此平等独立而又相互关联。每个人拥有这七种智能中的若干种,但是没有谁能够同时拥有这七种智能。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不同,形成了人与人的差异。缺乏天赋,不能成为“天才”,强迫是一种误区;具备天赋,能够成为“天才”,放任亦是一种误区。在这个意义上,千年之前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实在具有穿越历史的普世价值。

  罔顾教育对象的个性化特征,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充满差异性的人脑施以流水线式的“工业加工”。长此以往,天性活泼的孩子们能不厌学?能不丧失宝贵的学习兴趣?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沉迷于各种游戏,喜欢上各种作业类APP,以至于被某些不良商家“色诱”,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总之,有关部门加强对学生作业类APP的监管固然重要,透过有关乱象看到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并切实有所作为,才是最要紧的。

来源: 齐鲁晚报 编辑: 朱永刚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旗下光大阳光北斗星9个月持有债C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广州天河将征收约4公顷集体土地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高端化学品及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制造关键技术通过鉴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

第八届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在上海车展期间开幕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教育部举办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


四川大熊猫第一县 藏有一个“小挪

千年泥塑绽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