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教育

用智慧汗水铸就强国建设的钢铁脊梁

时间:2023-03-28 11:06:22

  ■“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访谈”③

  从1952年至今,“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在北京科技大学不断传承。70余年间,北京科技大学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6万余名,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北京科技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被誉为“钢铁摇篮”。

  校长杨仁树既是办学治校的管理者,也是严谨治学的研究者。当前,面向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行业特色高校如何走好一流之路?在特色发展、人才培养和管理改革等方面,杨仁树有怎样的思考和实践?中国教育报记者进行了独家专访。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永恒主题,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志就是学科专业。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优势学科专业。对北京科技大学来说,我们的一流学科有着鲜明的行业特色,那就是扎根钢铁战线、服务钢铁产业。

  在围绕着航空航天、重大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材料上,我们还是有短板的,这也是现在西方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卡脖子’的关键点。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四个面向’的要求,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我们早晚都能够把这些问题给解决了。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永恒主题”

  中国教育报:北京科技大学是一所有着鲜明特色和底蕴的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来,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成为有重要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对行业特色高校来说,优势和挑战有哪些?

  杨仁树: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88年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是行业特色十分鲜明的一所高校。2022年4月21日,学校7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老教授回信,充分肯定学校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并希望学校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永恒主题,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志就是学科专业。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优势学科专业。在2017年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学校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科学技术史四个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2022年公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这四个学科依然在序列当中。可以看到,扎根钢铁战线、服务钢铁产业就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

  如何突出优势?我认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北科大指明的“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具体方向,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巩固和加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着力培育新的学科高峰,实现一流学科带动学科集群发展,全面提高学科整体水平。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高精尖缺领域,积极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实施交叉学科融合发展行动,加快布局交叉学科平台。二是突出人才培育模式特色。打造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深入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引导学生早进梯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全面推行本硕、本博贯通培养,打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开放式研究生教育体系,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建设产教融合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搭建服务型继续教育体系,让北科大的学生成长为行业精英,把行业精英招收为北科大的学生,请行业精英成为我们的“先生”。这里我要提一下北科大“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北科大的学生,长期以来,一直在宝武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实习实践,与工人同吃同住,深入一线,增强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人才培养的传统,也是优势所在。三是突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特色。努力培育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兼容并包、充满关怀的大学精神,坚持不懈地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通过构建优良学风,带动改进教风,转变干部作风,最终形成风清气正、山清水秀、积极向上的校风,使学校发展成为治理有方、管理到位、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在服务我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中,学校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学科专业建设的精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转化、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北京科技大学是钢铁行业的科技大学!我们也坚信,北科大人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能够解决这些困难问题,北科大要永远走在钢铁强国征程的前列。

  中国教育报:您认为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北京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具体做了哪些探索?

  杨仁树: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通过固基强干、交叉融合、择优培育等建设思路,构建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且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努力实现“三个1/3”的建设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要牢牢抓住师资队伍或者说是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关键。近两年来,我们从企业引进了两位院士,对学科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期间,围绕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围绕行业企业的科技进步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在完成国家重大项目中取得了突出成果。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我们由点到面,在四个一流学科基础上建设一流学科群,希望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在这方面,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方面是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一流学科的年轻教师和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从而在建设一流学科的过程中,提高其他相关学科建设水平;另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我们设置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储能等“新工科”专业,这些都是囊括在一流学科群建设当中的。

  中国教育报:在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又做了哪些改革?

  杨仁树: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基础学科建设也是完善学科布局,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此,学校制定了“基础学科支持计划”,强化顶层设计,梳理关键科学问题,凝练学科方向,推进基础学科与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抓手仍然是教师这个主体。这是因为基础学科的老师有双重责任:一是服务全校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基础学科教师要负责讲授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二是基础学科老师肩负着其所在学科专业学术发展和进步的责任。学校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做了一些探索,比如青年教师学科交叉项目培育,组织不同专业的教师围绕着学科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我们如何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教师一定要了解行业一线情况和国际一流水准。所以,我们鼓励引导专业课的教师到钢厂、矿山、企业、政府部门等挂职锻炼,基础课程教师到一流大学相关专业去驻课听课,这是“国内走一走”;鼓励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访学交流,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术理念、科研装备到底是啥样的,这是“国外走一走”。“双走战略”的目标就是鼓励引导教师强化实践经历和国际视野,从而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能力。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推动基础学科发展,也使学生的基础课知识更扎实、更牢靠。

  中国教育报: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需求,您对学科建设有怎样的思考?

  杨仁树:当前,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瞄准国家“双碳”战略和钢铁行业高精尖缺领域,布局学科专业。有专家给出了一个数据,我们钢铁战线碳排放量占全国的16%。“双碳”战略不是不用碳,而是如何少用碳,如何替代碳,甚至如何把碳捕捉起来,进行资源化利用,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在服务行业节能减排、碳捕集和碳利用方面,北京科技大学负有重要责任。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中国教育报:您长期从事矿山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爆破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目前还在担任研究生导师,并在北京科技大学提出并推动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您认为优秀的导师对于学生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

  杨仁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设计本科生导师制的初衷,就是想,如果当年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有导师指导,会不会成长得更好?我们的学生如果在入学之初就有导师指导,会不会发展得更好?大学就像一个家,如何让这个家更具人文关怀,让学生们感到家的温暖,快乐地学习成长,是我们最朴素的考虑。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探寻推动教书与育人更好融合、教学与科研更好融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更好融合的路径与方法。

  目前,学校已经组建起由8位院士领衔、1609位专任教师组成的导师队伍,实现了本科生全覆盖。经过实践与探索,我们发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种新型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很好地将各类育人资源、育才元素有机串联起来,从而在人生规划、学业辅导、创新意识、思想认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辅导,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我用“123”来总结本科生导师制:“1”个根本目的,服务学生健康成长。“2”个感觉,学生找到归属感、教师找到责任感。“3”是指“3+3”培养模式,即在授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三个角色的基础上,再加上导师、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共同服务低年级本科生成长,形成像穿糖葫芦一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形象地说,导师是“钢筋”,研究生是“粗骨料”,本科生是“细骨料”,由此混合成强大坚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中国教育报:数据清楚地表明,本科生导师制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么当初是怎么想到这个培养模式的呢?

  杨仁树:这里有一个发轫,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怎么改革,如何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真正落地?学校党委认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可以成为一个有力抓手。

  实践证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四年的磨合过程中,导师们实现了观念的转变,从最初的任务心态,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带学生,其中教授至少指导3名、副教授至少指导2名、讲师至少指导1名;到责任心态,教师们逐步意识到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自己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目前我们正迈向情怀阶段,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感受到了将学生培养好的成就感,也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教育报:下一步,北京科技大学将从哪些方面完善改革,使导师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

  杨仁树: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不可一蹴而就。虽然我们在第一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要在五个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充分激发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育人优势。一是深化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推进全员育人的重要途径。二是优化组织,学校层面要继续完善规范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保障机制以及导师的聘任条件等具体内容,各学院要不断探索具有学院特色的实施方案,形成学院特色育人模式。三是强化互动,要求导师主动关心学生、用心用情对待学生。引导学生主动联系导师、主动联系导师指导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主动参与导师研究的课题。师生协同打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运行基础。四是明确导师任职条件、奖励政策以及育人职责,研制并完善本科生全程导师考核办法,构建全程导师评价体系,推动督办落实评价与导师年终考核结果形成闭环。五是细化研究,在推进过程中,要把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推进规律,实现可持续、不可逆。

  目前,学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正在由任务阶段逐步向责任、情怀阶段迈进。下一步,学校还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成为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成为北科大大学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

  “我们早晚都能够把这些问题给解决了”

  中国教育报:作为行业院校,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交流,您认为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杨仁树:北京科技大学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行业特色十分鲜明。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诞生于新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知耻图强中,承载着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矿冶系科钢铁强国的光荣梦想。世界上第一台弧形连铸机在这里问世,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枚洲际运载导弹壳体材料在这里研制成功,第一台国产工业机器人在这里诞生。新时期,学校攻克了“天宫”系列空间站重大腐蚀难题,研制了北斗导航卫星核心热管理元件,助力复兴号在严寒环境下高速稳定运行。北京科技大学与行业伙伴一道,共同助力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我们是钢铁大国,中国的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产量的一半。如何把钢铁大国变成钢铁强国,就是我们的责任。

  北京科技大学过去被称为“钢铁摇篮”,实际上也是“企业家摇篮”。因此,我们既要为行业培养人才,也要在技术创新方面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更要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做了很多探索:一是把我们的人才培养成企业骨干、行业精英,把行业技术骨干变成我们的学生;二是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又将技术骨干聘为我们的教师;三是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卡脖子”问题提供科研服务。其实,在解决企业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问题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帮助我们培养人才。

  中国教育报:在钢铁领域,目前的“卡脖子”难题有哪些?您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注意什么?

  杨仁树:在围绕着航空航天、重大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材料上,我们还是有短板的,这也是现在西方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卡脖子”的关键点。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四个面向”的要求,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我们早晚都能够把这些问题给解决了。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围绕着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开展了三个方面的改革探索。一是本科生培养方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全过程、全覆盖。全过程就是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导师来指导,全覆盖就是全部学生都有老师来指导,一个都不能少。二是培养研究生方面,过去研究生学制是两年或两年半,后来我们放宽学制年限,两年、两年半、三年都可以毕业。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例如有的学生论文专题研究不能如期完成,甚至就业岗位也不尽如人意,我们多给他点儿时间把学业做好、把工作找好。三是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我们探索出了本硕贯通培养,以及本博贯通培养模式。这是我们服务大学生成长的一项重要探索,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

  中国教育报:您觉得一流大学的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是品质?如何引领学校内涵式发展?

  杨仁树: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来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成为一个高校的书记和校长。

  一是要构筑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坚持“四为”方针,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教育法,还有学术委员会规程、大学章程等,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构筑适应学校发展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二是要抓住学生、教师两个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以师生为根本。我们改革和推进的各项工作要使得学校体制机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这应该是我们大学的党委和行政要深入谋划的。三是要饱含着“情怀”。大学就像一个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离不开“情怀”两个字。如果学校党委和行政,以及各级组织对我们的教师有情怀,我们的教师对学生有情怀,学生必然会对学校有情怀,师生对社会有情怀。

  我们要牢记大学的根本使命,那就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静下心来,我们要深入思考如何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我们的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中国教育报:建校70余年,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有院士、企业家、行业骨干分布在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您希望北科大人走入社会后,展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和风貌?您对他们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杨仁树: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才提出要求是,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我希望我们的毕业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嘱托,做有情怀、有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情怀方面,不仅要有大学情怀,也要有钢铁情怀、家国情怀,还要有世界情怀,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方面,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奋斗,无论是做螺丝钉,还是把方向,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编辑: zr2022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国寿特色帮扶:“保险+普惠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大规模放流后,如何精准追“鲟”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

车市价格战引发行业洗牌 业内人士:价值战才是正解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用智慧汗水铸就强国建设的钢铁脊梁


四川大熊猫第一县 藏有一个“小挪

清明、“五一”出游或迎来爆发式增长 酒店租车预订趋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