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职院课程改革团队深入企业一线跟岗挖掘——
构建“田间课堂” 培养“五小”人才
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已进入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农机装备阶段,亟需更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更好支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开展的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中都对农机装备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
在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大背景下,农机装备正朝着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和驾驶舒适化方向发展。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现代农机装备操作保养”课程改革团队深入企业一线跟岗挖掘,以新技术变革和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目标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以产定教、以产促教”。
构建“田间课堂”实训场景,打通课堂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
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机具配套复杂多样,对农机操作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高转场机动、坡地作业等操作技能,同时亟需能够应对在“小、碎、散、短、陡”丘陵山区机械化作业,具备“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针对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下田难、作业难、普适性低的问题,课程团队联合东风井关农机、上海联适导航在重庆市万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了占地50亩的“田间课堂”,设置了丘陵山区“馒头山、鸡窝地、巴掌田”等复杂作业场景,构建学生“五小”能力培养场景。同时,建立了知识技能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教育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课程体系,打通了学生田间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课程采用“模拟实训+田间实训”的教学模式,为了开展模拟实训教学,开发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仿真系统和评价系统,学生通过模拟测试后可进入田间实训阶段。田间实训阶段由教师和一线农机操作专家联合现场教学,重点对农机场地驾驶、道路驾驶、田间作业技能等项目进行反复教学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农机操作技能。
实施师生协同创新“五小”行动,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在课程任务中,师生相互交流、研究讨论,制定作业方案,在课程实施环节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五小”行动,通过一轮的教学试点,师生在课堂中改进微型农机具3台套、设计固态有机肥多功能施肥机1套,先后解决了小田块下田难、耕翻地不平整、播种施肥精准度不够、粮食机收损失率较高等一批生产技术难题。例如在课程“小地块、大坡度的耕整地”任务中,基于国产适用于黏重土壤、湿烂地块的轻简型作业机具缺乏的现状,合作企业为课程团队提供了小型履带式动力平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自行设计、改进适配旋耕挂具,实现了最小宽度2米的梯田和旱坡地作业,适应水田最大泥脚深度20厘米,旱坡地最大爬坡度23°,机具能在最小宽度1.5米的机耕道上安全转移及下地作业。
东风井关技术支持总部培训部杨学东评价道:“‘现代农机装备操作保养’课程改革高度契合企业‘科技五小人才计划’,小发明、小创造使农业机械更好用,小革新、小设计使作业更安全高效,小建议、小创意使示范推广更好懂,相信课程的改革试点能够为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机技能人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工作经验。”
“五小”思维引领,为传统农机插上智能化翅膀
课程团队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思路,与上海联适导航合作在“田间课堂”建设基于北斗的智能农场,合作开发了“智能农机耕地作业”“智能农机插秧作业”“智能农机收获作业”三个课程项目,课程中设计了“为传统丘陵山地农机加装辅助驾驶套件”的任务,通过对机具的“小革新”,首次实现了对学生智能农机具操作技能的培养,补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度不高的短板。比如在“智能农机耕地作业”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动力换挡拖拉机加装了无人驾驶控制器、导航和定位器等智能设备,改装后拖拉机可实现自主规划作业路线、自动转弯、自动操控农具、自动调整油门和挡位,有效降低了作业强度,在夜间也可以保证作业的精准度,提高作业效率。
据统计,采用无人驾驶智能农机设备开展生产作业后,耕地利用率提高了20%,人均生产效率是传统的5倍,每亩人力成本支出减少10%,土地综合收入可增加10%以上。在第二轮教学试点中,计划在三维数字地图上搭建智能农机5G应用场景,采用智能传感、模式识别、导航定位、路径规划、自动避障等技术,实现农机的互联互通、自主规划、统一调度、无人作业。
(作者单位系重庆三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