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社会

方言为何距写作者越来越远

时间:2025-07-25 08:16:07

  有朋友说,在我的新书《在往事里走动的人》里,没看到一句山东方言,他的这个发现让我惊讶了一下,因为一二十年的故乡题材写作,我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无论是构思立意,还是落笔成文,自然而然地使用普通话,成为一个本能动作,这一习惯是如何养成的,我不知道,朋友的发现让我思索良久。

  山东方言我也很喜欢,我出生于山东省郯城县,只要双脚一踏上那片土地,口音就自动切换成了山东话,丝毫无障碍,就算在外省,我的普通话里也带有挥之不去的山东腔,遇到说山东方言的电影,自然看得很投入。按道理讲,山东方言对我的影响深入骨髓,可以说是山东方言培育了我的童年与青少年,至今口中还时常蹦出一两个二三十年没说过的方言单词,在写作时,我完全可以一秒钟进入方言意境,但事实并非如此。

  细想一下我不用方言的原因,首先是觉得自己的方言并不够好,因为离家太久了,许多方言已经忘记了,藏在记忆深处的方言,很难被立刻调用出来,如果刻意要使用方言的话,难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自己写时别扭,读者读着也别扭。我的山东老乡王鼎钧先生少小离乡、至今未归,他写作对方言的使用就很慎重,哪怕在一套4本的《王鼎钧回忆录》中,方言也只是作为点缀与“奇观”出现,整套书的写作还是以普通话为主。另一位老乡王兆军先生就不一样了,他退休后回山东办了书院,常年在村庄生活,于是写出了满是方言的《蚂蚱》。如果方言能够回到我笔下,恐怕唯一的可能就是我回到山东并再也不离开那里。

  不用方言,会提高描述故乡的精准性——我如此认为。我担心大量使用方言,会让自己陷入方言思维,将当下的观察与发现,混淆于过往的见识与认知当中,有人说“唯有离开故乡,才能拥有故乡”“离故乡越远,故乡会变得越清晰”,照此来看,不使用方言,才能更客观、准确地描写故乡。不过我也不确定这么说到底有没有道理,陈忠实用关中方言、贾平凹用商洛方言、金宇澄用上海话、老舍用北京话,都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写得很精彩啊。对于当下写作者而言,这是一个选择题,在使不使用方言的摇摆过程中,如果一脚踏进方言的湖泊,那就尽情在里面畅游,如果站在方言边上犹豫不决,那还是使用普通话为好。

  使用普通话,更容易构建起一个文学层面的故乡,而且可以使笔下的故乡脱离地域限制,被更多人所看见与接受,并产生想要更深理解的愿望。文学层面的故乡某种程度上是“虚”的,这种“虚”并非虚假,而是通过对文学技巧的使用,为故乡加了一层适当的滤镜,以增加作品的普适性,便于读者更好地进入到作品深处。而如果使用方言写作故乡题材的话,首先那些需要用力才能理解的表达,就对距离较远的读者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其次,一旦使用方言,故乡就会变得“实”了起来,这种“实”是“真实”的实,也是“密不透风”的实,喜欢的人会乐于沉浸其中,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陌生感,从而拒绝了更多读者的深度参与。

  有几位著名作家,在写作时就极少使用方言而专注于普通话,恐怕就出于这种考虑,比如浙江绍兴的鲁迅、江苏无锡的钱钟书、四川成都的巴金、浙江海盐的余华,这当中,只有鲁迅这个名字,能够迅速让人想到他的故乡,其他3位,名字与故乡,从文学内外都难以看出多少联系。余华就被认为是“没有原乡,没有方言,没有历史,没有乡土”的作家,因此看他包括《活着》在内多部作品,都很少能想到某个地方,而对书中人物有深刻印象,在他的书中,人物的丰富性,遮盖了人物所处的地域特征,人物所拥有的经历,成为一种共同命运,因此他的小说才有了独特性。

  文学作品中方言的消失,正在成为一种必然,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最为活跃的时期,当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一些50后、60后作家们,用方言写作在抵抗着来自现代派文学的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派等。但在70后一代作家中,进行纯粹方言写作的人就极少了,80后以及更年轻的作家,方言作为写作语言更是普遍缺失,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语言如潮水般淹没了方言最后的“沙滩”……现在还愿意通过文字形式表达方言魅力的写作者,更像是一种坚持与致敬,但方言究竟还能在文学里坚持多久,并不乐观。

  2017年前后,“儿化音”的变淡与消失,引起一阵有关“京片子”隐退的大讨论,不仅是“儿化音”,各地地方方言,如陕西关中方言、客家话、泸州话、南昌方言等,均处在“濒危状态”。新型大城市的崛起,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城市文化与网络语言的强势地位,种种因素都对方言形成了消解趋势,作为写作者,本身就身处这一不可逆潮流当中,思想观念与口头表达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笔下文字自然就离方言越来越远。

  方言被认为是文化中的活态基因,具有黏性很强的文化与情感承载能力,一两句方言、一两个方言单词,就能激活地方文化的DNA链条,最快速度唤起同一个地方人的身份认同。具体在文学层面,方言是拒绝文学同质化的良好“工具”,但在认识方言重要性之余,如何让方言回归文学文本,却给当下写作者带来了两难选择——承认方言之美,但却难以再熟练使用方言。方言在文学的将来,将如曾经肉眼可见的星辰变成愈飘愈远的星群,它们闪亮着,却仅供瞻仰与怀念。

来源: 网络 编辑: zr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甘作光伏“坚守者” 基金经理憧憬柳暗花明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翼伞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之光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

汽车降价的真相:砍配置?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志存高远 师范报国——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师


四川大熊猫第一县 藏有一个“小挪

新疆天马文化旅游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