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扔在左边垃圾桶,看清垃圾桶标识......”位于太湖街道晨光社区中央花园,每天总有志愿者早早站在垃圾桶旁,提醒居民改变“随手一扔”的习惯。一直以来,该小区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引导小区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关键小事”,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
绿色,是形容一座城市最美的词汇。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发展绿色是可持续性的保障,更是城市队伍壮大、意识增强的集中体现。为此,长兴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创建,确定“打造乡村固废现代化治理闭环”的总体目标,针对乡村固体废物开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补齐短板、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群众生活质量。
分类评比拼第一
垃圾分类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多年来,李家巷镇一直把垃圾分类列入十大攻坚任务和十大民生实事。从各村实际情况出发,因“村”制宜,寻找垃圾分类工作“捷径”。
“垃圾分类工作你们要做好,要定期给你们打分。”刘家渡村村委会副主任沈建国向贵州来李家巷镇打工的小陈叮嘱入住的相关事项,还给了小陈关于垃圾分类、安全生产、平安创建等宣传资料。
据了解,刘家渡村将本地与外来人员全部纳入评比,家家户户门口设置垃圾分类考核结果公示牌,每月根据考核结果,在家门口张贴“示范户”“优秀户”“努力户”标牌,并根据月度考核结果及时更新,让村民相互监督,形成家家户户争创“示范户”的良好局面。“要求党员、村民代表自愿认领结对帮扶户,对认领的群众和外来人员包干负责。每月根据考核结果,排名最后2名的党员每人拿出400元,奖励前2名的党员,奖罚情况在宣传栏中进行公示。”村党总支书记沈新华说,年底要评选出“十佳新居民”,获得表彰的新居民可以获得房租减免等系列优惠待遇。
数字赋能 变废为宝
除了走访评比,水口乡运用数字赋能,回收助力垃圾变钱,实现农村废旧物资不乱扔、回收利用有渠道、农民增收有途径,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了农村群众生活质量。“14斤纸板、5.4斤塑料瓶按照市场价回收,卖了30多元。”农户王锦权笑称,这些便利源于在线回收小程序,只需进入“爱中回收”,点击一键回收,不过几分钟的工夫,回收垃圾的工作人员便开车前来,对于业主来说,太方便了。
线上下单、线下回收。自在线回收微信小程序上线以来,每个月回收各类可回收物十六七吨,真正做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水口中队中队长李国栋称:“我们是以方便百姓、服务业主这个角度出发,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积分兑换 礼品到家
在虹星桥镇里塘村,两处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站旁开起了兑换超市。按照垃圾投放积分标准、积分兑换标准,通过称重方式换算成积分,攒到一定数量便可兑换生活用品。
村干部在每周走访过程中,随机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有奖问答宣传活动,村民们都乐于参与、积极互动,答题最快、最正确的村民还可列入本季度新时代文明诚信档案示范户、年底户主大户评优评先。回答错误的村民在村干部、党员现场纠正后,同样可获得一份安慰奖。这样每月开展有奖知识竞答与垃圾分类积分兑换。
通过开展积分兑换活动,让垃圾分类工作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有效促进村民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思想转变,让村民学到了垃圾分类的知识,提高了村民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视度,提升了里塘村整体的人居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