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生活

与其担心3·15 不如抓好365

时间:2023-03-20 08:24:59

  一到“3·15”,很多企业又开始紧张起来。之所以紧张,是因为监管部门和媒体将集中曝光一批企业。解决问题,企业不能只关心“3·15”这一天。防患于未然才是应对危机的最佳选择,才是尊重消费者的应有态度。

  一到“3·15”,不少企业又开始紧张起来。之所以紧张,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监管部门和媒体将集中曝光一批企业,加上市场监管部门长期与“3·15”联动执法,有些企业产生了习惯性紧张,生怕“石头”会砸到自己。

  其实,盘点近几年对企业冲击最大的消费舆情,绝大多数不是“3·15”这一天爆发的。中消协发布的2021年十大年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从“车顶维权”事件、视频平台“超前点播”到奢侈品牌中外退货政策“双标”,都不是爆发于“3·15”。2022年,“价格刺客”“科技与狠活”“菜刀不能拍蒜”等10大事件跟其也没有直接关系。这些舆情反倒与互联网密切相关:最初的爆料大多来自社交媒体,甚至是企业自己的直播间。在互联网影响下,消费领域舆情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特征。

  小事放大化。有时,很小的一件事情就会引发一场危机,谁能想到9元钱5片土豆也能上热搜呢?网络对负面新闻的反应更为情绪化,试图讲道理的企业还没搞懂情况就激起了众怒。

  影响长尾化。2019年,某网红雪糕曾两次因发布虚假广告被分别处罚0.6万元和0.3万元。由于事情不大,罚款数额不高,名气也不够响,未引起舆论关注。但2021年,这两条行政处罚被网友们翻出来了,还据此质疑其出售66元一块的雪糕值不值,让这个网红品牌遭遇了成立后最大的一次危机。

  责任传导化。危机形成后,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企业。就像近期有婴幼儿护肤品牌因为虚假广告受罚,上热搜的却是曾为其带货的网红主播。流量经济下,最有名的商家往往最善用流量,危机袭来时也会承担最多冲击。

  危机常态化。以前企业只需盯着“3·15”等固定节点,盯住监管部门和主要媒体;现在,人人有手机,个个带话题,不知道哪篇“小作文”、哪条小视频就能引起轩然大波。

  说一千道一万,这些都反复提醒人们: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需时刻警醒,本分经营,不能有一点侥幸心理。

  消费舆情的种子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酝酿的。企业不能只关心“3·15”这一天。防患于未然才是应对危机的最佳选择,才是尊重消费者的应有态度。与其担心“3·15”,不如抓好“36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编辑: zr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旗下光大阳光北斗星9个月持有债C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广州天河将征收约4公顷集体土地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高端化学品及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制造关键技术通过鉴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

第八届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在上海车展期间开幕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教育部举办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


四川大熊猫第一县 藏有一个“小挪

千年泥塑绽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