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以及服务平台建设等多元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力度,增加群众“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持续构建连接供需、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的桥梁。
整合农业资源稳增收
在泸西县中枢镇乡村沃野间,连片的小香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绿意盎然。葱地里,工人们二三十个一组、四五十个一片,正忙着拔葱、除泥、装袋,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该镇将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作为农村劳动力稳就业、稳增收的重要抓手,立足3.15万亩水果、4.5万亩蔬菜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以云南宏升、云南天露、红河怡忠利等24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种植高原梨、香葱、青蒜、速生绿叶菜等特色农产品,拓宽本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渠道。
“我们积极推广‘党总支+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发展模式,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年均带动1万余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4万余元。采取‘基地种植+电商交易+平台发货’模式,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中枢镇党委书记孟乔兵介绍。
绿春县沁灵茶业有限公司依托大兴镇牛洪社区松东村周边丰富的茶园资源,构建立体生态茶园,通过茶园改造、农户合作、技术帮扶、鲜叶保价收购等方式,鼓励带动群众积极参与茶产业发展,在逐步做大产业规模的同时,促进群众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
绿春县群众在茶企务工车间制茶。
绿春县加大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力度,让车间建得起、稳得住,增加群众“家门口”的就业岗位。通过实施一系列就业支持措施,显著提升群众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实现了劳动力本地就业与转移就业有效结合,进一步拓宽群众就业途径,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全县已认定帮扶车间11家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455人并发放相应就业帮扶车间补贴。
加大招商引资拓产业
在宽敞明亮的石屏县异龙镇顺宇服装厂加工车间,10多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一块块布料飞快游走在车针与手指间,经过缝合、剪线头、贴衣袋、锁眼等工序后,一件件童装制作完成。这个办在“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许多当地群众实现了就近就地稳定就业。服装厂工人杨小双说:“在这里做工每天工钱100元左右,收入比去外面上班稳定。而且车间离家近,照顾小孩比较方便。”
顺宇服装厂成立于2024年10月,是杨顺才外出打工学习裁缝技术回乡后创办的,有针对性地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现在服装厂有15名工人,总吸纳就业人数50人以上,主要招募周边村或县城里在家带娃的妇女。现在主要做的是广州的童装订单。”杨顺才介绍,服装厂严控产品品质、务工成本较低,接到的订单正不断增加,希望未来能将小规模车间做大做强,帮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近年来,石屏县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通过“招小商”引企业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创办“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石屏县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组织开展“百日攻坚行动”“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就业帮扶活动,促进人岗精准匹配、解决群众务工后顾之忧。该县多措并举培育市场主体,用好用足帮扶就业奖补等各类支持政策,将闲置资源资产与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等项目相结合,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推动就业帮扶车间扩容增量,不断提升就业承载能力,引导推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24年以来,全县“招小商”4户,新建“家门口的务工车间”5个,新增就业457人。
做好惠企服务扬优势
屏边苗族自治县白河镇瞄准“两头在外”企业开展“以商寻商、以商招商”,积极发挥红河磷电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招商“代言人”的引领带动作用,有效推动与该企业有业务联系的上海邦河实业前来投资,吸引外地从事豆制品加工小商企业参与入股,成立云南苗泉恒新食品有限公司。
签订合作协议后,屏边县与白河镇迅速组建车间建设专班,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在最短时间内激活腊哈村原热果交易市场这一低收益资源,建成8000平方米标准化加工厂房、9条自动化生产线。
为确保小商引得进、留得下、能发展,当地为企业在原料采购、热能保供、用工招聘等方面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主动靠前,成立工作组帮助企业与牡丹江市雨泽农产品有限公司达成供豆协议打通供应链,为企业采购价格合理的优质原料解除后顾之忧;促成引入小商与红河磷电有限责任公司达成蒸汽供应协议,每年节约成本340余万元;立足群众“近就业”和企业“快招工”需求,组建“就业招工服务队”开展岗位发布、人员匹配、定点动员等就业服务,新增当地群众18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按照“让企业随时有工用,让群众随时能上手”思路,以豆制品加工车间为主阵地,面向车间工人和有意愿务工群众定期举办机械操作、生产包装、产品销售等专业培训,累计开展岗前培训、技能比武和普惠培训18期1400余人次。
白河镇还依托新成立的云南苗泉恒新食品有限公司的“链主”效应,着力开展“家门口务工车间”固链、延链,实现两头在外的“小车间”撬动“大市场”。引导苗泉恒新公司延长豆制品产业链,引进广东豆本源有限责任公司进入加工车间,就地成立云南围山菽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精深加工及销售,豆制品年产量实现1万吨以上,年产值突破1亿元。着力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就业矩阵,去年为41名创业群众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74万元,成功招引小商企业5户、累计认定就业帮扶车间2个、吸纳并辐射带动就近就地就业800余人。
传承民族文化促共赢
在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地彝族妇女正在合作社法人苏琼珍指导下,一针一线缝制色彩鲜艳、民族风情浓郁的服饰、背包、抱枕等特色刺绣产品。“我们邀请专业设计师入驻民绣基地,组织7名经验丰富的绣娘到基地专心研究绣品设计,将本土民族特色与时代流行元素相结合,搭建抖音、快手、淘宝直播平台,聘请带货主播直播销售刺绣产品。”苏琼珍介绍。
元阳县绣娘交流学习刺绣。
猛弄刺绣是流传于攀枝花乡猛弄村的一项彝族刺绣技艺,当地很多少数民族妇女都掌握这项手工技艺,但由于产品规模小,缺乏市场及销售渠道,传统手艺难以有效转化为经济收益。
针对这一状况,攀枝花乡党委引导村党组织建立攀枝花乡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有标准化生产线的刺绣工厂,注册“猛弄民绣”商标,采用“党组织+公司+合作社+传承基地+绣娘”发展模式,制定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提供技术、统一管理培训、统一刺绣标准、统一生产销售、统一开展结算的“六统一”标准,深入挖掘民族手工业制作技艺,吸纳妇女发展民族刺绣产业增加收益,推进刺绣产业与妇女就业同步发展。
目前,当地刺绣工厂已稳定吸纳10名绣娘就业,开设淘宝店铺1个、县城分店1个,研发新产品20余种,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以上,工厂固定就业绣娘每人年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