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峄城讯 为加大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力度,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近年来,峄城区采取“三减三增一稳定”举措,合力打好支出型贫困家庭脱贫解困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峄城区通过医疗减负、生产生活减负、人情减负,千方百计减少贫困户支出。他们构建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大爱榴乡”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大爱榴乡”医疗救助基金已成功救助大病患者4例,个人自费部分均降到了5%以下,实现了医疗救助与大病保险的有效衔接。该区组织扶贫专干、志愿者梳理贫困群众生活需求,对接众筹平台和区、镇6处“爱心屋”,登记领取发放生活物资。仅今年上半年,就发放贫困户需求物品1.5万余件。他们吸纳农业、林果等领域专家学者,组建智库专家团,指导贫困户科学种田,实现亩节本增效100元。统筹调度扶贫资金购置的大型农机具,优先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耕种收服务。通过开展国学大讲堂活动,宣传移风易俗,完善红白事办理制度,推广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约人情支出。
该区采取差异化分红增收、保障性政策增收、转移就业增收,提高贫困户收入。按照扶贫产业项目收益季度差异化分红要求,不断加大差异化分红力度,大幅提高支出型贫困家庭分红额度。古邵镇朱园村支出型贫困户褚庆银,经村“两委”会议、党群议事会民主评议,并报镇审核备案,2017年度落实分红资金7200元。对支出型贫困家庭,全面落实行业保障性扶贫措施,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他们对1136名失能人员家庭落实邻里互助或家庭护理岗,实现护理服务全覆盖;参照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按照每月50至100元标准发放亲情护理补贴。拨付威海市失能贫困人口“两不愁”护理补助协作资金113.6万元,解决失能人口吃穿照料困难。统筹“慈心一日捐”专项资金70万元,对155户刚性支出家庭分别给予差异化资金补助。在转移就业增收方面,全区农村电子商务、生态旅游产业项目为支出型贫困家庭待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63个,人均月增收2500元。扶贫就业车间帮助1652名“三无”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1200元。农业“新六产”扶贫基地为60-70岁老年贫困人群,提供蔬菜大棚季节性轻巧零工岗位267个,人均月增收300元。
该区一以贯之救助支出型贫困,建立健全了预脱贫跟踪问效和稳定脱贫巩固提升两本台账,重点关注因患重大疾病、突发性事件或生活负担较重的支出型贫困家庭,及时跟踪了解,以户为单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力求精准到位。统筹社会救助资金,推动“救急难”工作落地,对突发事件造成支出型生活困难的家庭,由区扶贫慈善众筹平台给予应急救助,经救助收入仍然较低的,利用村里集体统筹的30%收益分红资金,经民主评议后,用于贫困户应急帮扶。今年初,该区扶贫慈善众筹平台为古邵镇沈庄村突发性困难户孙光辉一家送去救助金1万元、棉被两床,解了燃眉之急。同时,积极帮助支出型贫困家庭建立与免费社交筹款网站、社会救助基金会的连接,畅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捐赠渠道,确保未脱贫贫困户高质量脱贫、已脱贫贫困户不因病因突发事件导致返贫。
(记者 张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