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1日获悉,为了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我省印发《陕西省“十四五”农业节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到2025年,全省农田年节水量约1.2亿立方米,灌溉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农业用水矛盾,防止水土流失,有效保护耕地质量,增加地下水补给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方案》明确,按照“政府主导、分区布局、技术集成、示范引领”的原则,强化科技支撑,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集成节水技术模式,打造高效农业节水核心示范区500万亩,建设农业节水辐射带动区1000万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支撑。
《方案》以粮食、设施蔬菜、果业、畜牧渔业等为重点,建设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农业节水加快发展。分区集成推广8种节水模式,每个模式突出1-2个主导品种,应用1-2项主推技术,形成一套全生产周期的技术路径和生产规范。这8种节水模式分别为:大中型灌区渠系配套粮食作物节水模式、机井灌溉区高效节水模式、渭北黄土台塬区苹果节水模式、渭北黄土台塬区玉米节水模式、陕北丘陵沟壑区设施蔬菜节水模式、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粮食作物节水模式、规模化养殖场节水模式、渔业节水养殖模式。
组建由农业农村、水利水保、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节水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熟化创新,夯实技术支撑。立足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特点,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研发应用,开展农业节水种质资源、技术标准、制剂材料、设施设备等系统集成,形成一批技术成熟领先、可复制推广的农业节水模式。学习借鉴国内外农业节水技术、经验和管理方式,结合实际加快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的作用,支持建设创新平台,发挥中心在耕地保护、耕地质量提升和农田建设、农业节水方面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鼓励开展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高效节水产业模式研究,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开展农业节水方面的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研究,实现精细保护、精准灌溉、科学施肥、高产高效。(记者 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