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看守所的铁门在7月5日凌晨开启,68岁的药物代谢领域泰斗钟大放终于走出高墙。此时距离他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已整整37天。这位曾参与国内1/5以上创新药物研究的顶尖科学家,因卷入与上市公司诺思格的1.8亿元股权纠纷,被指控“敲诈勒索”身陷囹圄。就在前一日,检察机关正式作出不予批捕决定,为这场震动医药界的案件按下暂停键。
01 不予批捕,37天羁押终结
检察机关的裁决为这起案件带来关键转折。7月4日,北京检方经审查认定,钟大放涉嫌敲诈勒索案不符合逮捕条件,作出不予批捕决定。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不予批捕主要适用于“证据不足”、“无犯罪事实”或“无社会危险性”等情形,这一决定意味着检方认为现有证据未能达到法定逮捕标准。
钟大放的健康状况成为重要考量。身患多项基础疾病的他,在37天羁押期间身体状况明显恶化。知情人士透露,出狱后的钟大放急需静养恢复,暂时无法公开露面。但他已通过律师明确表示:将坚决维护自身权益,这场持续九年的股权战争远未结束。
取保候审程序在检方决定后24小时内火速执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在收到不批捕决定后应立即释放被拘留人。7月5日凌晨,钟大放重获自由,但案件仍处于“取保候审”状态,需随时配合后续调查。
02 刑拘漩涡中的科学家
时间回溯至5月28日,北京警方以涉嫌“敲诈勒索”为由对钟大放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值得玩味的是,这一动作发生在苏州检方对另一起“职务侵占”指控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敏感时刻。
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曾于今年6月5日出具书面结论:经两次退回补充侦查,仍认定钟大放“职务侵占”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检方特别指出:“在案证据之间存在矛盾且不能合理排除,证明钟大放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据不充分。”这一结论本应成为钟大放的法律护盾,却未能阻挡北京案件的启动。
法律界人士对此提出尖锐质疑:“北京朝阳的刑事案件此前空挂三年未动,却在苏州检方作出不起诉决定之际‘无缝衔接’,时间点巧合得令人费解。”这种跨地域、跨案件的“接力式”刑事追诉引发对司法程序被商业纠纷利用的忧虑。
03 股权置换引发的持久战
钟大放与诺思格的纠葛始于2016年一场看似双赢的交易。当时,诺思格实控人武杰为推进公司上市,通过全资子公司收购钟大放与陈笑艳共同创办的苏州海科80%股权。作为交换,钟大放团队获得诺思格0.8%股份。
裂痕在后续发展中逐渐显现:
-市值落差:武杰曾口头承诺诺思格“百亿市值”,但实际估值仅2.25亿元,收购后钟大放所持股份价值缩水超十倍
-对赌失败:2018年补充协议约定钟大放可增持1.92%股份,但因苏州海科未完成18%利润增长目标而失效
-关键争议:2020年一份“补充协议二”(约定武杰代持3.2%股份)成为双方攻防核心,钟大放主张协议成立并索赔1.8亿,诺思格则坚称文件不存在
这场商战在2021年演变为全武行——诺思格董秘李树奇被指控强闯苏州海科抢夺公章,警方介入处理。同年9月,武杰发起首轮刑事控告,指控钟大放“职务侵占”,最终被苏州检方驳回。
04 法律程序中的“精准狙击”
诺思格对刑事手段的运用引发程序正义争议。在苏州检方作出不起诉决定后不久,北京警方“适时”启动了三年前受理的敲诈勒索案,形成跨地域司法接力。这种利用不同司法机关办案节奏差异的策略,被法律界视为“以刑促民”的新型商战手段。
刑事手段介入民事纠纷存有严格界限。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辩护研究中心指出:“股权纠纷本应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只有当一方明显虚构事实恶意勒索时才可能触犯刑律。”本案中,钟大放始终以协议文本为依据主张权利,其举报行为也属股东正当监督权范畴。
诺思格在声明中称曾“被迫支付巨额资金”,但始终未披露具体金额。耐人寻味的是,在钟大放被拘同日,诺思格股价应声上涨2.3%,资本市场的反应折射出这场刑事手段背后的商业利益考量。
05 学界业界反响强烈
48名中科院硕博生联名请愿成为本案标志性事件。这些在药物研究领域深造的高层次人才在请愿书中写道:“钟老师一生奉献科研,如今却因商业纠纷身陷囹圄,这是中国科学界的悲哀。”学界普遍担忧,此案可能打击科学家创业热情。
作为国内CRO(医药研发外包)领域先驱,诺思格近年发展并不顺利。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市值较巅峰期腰斩,营收7.4亿元已被后起之秀普蕊斯反超。与药明康德等头部企业相比,诺思格近90%收入依赖国内市场,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
行业分析师指出:“这场持续纠纷如同悬在诺思格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论法律结果如何,当一家上市公司需要反复通过刑事控告解决商业纠纷时,其治理能力已遭严重质疑。”
事件脉络梳理
-2016年6月:诺思格收购苏州海科80%股权,钟大放获诺思格0.8%股份
-2018年7月:双方签订补充协议,钟大放持股可增至1.92%(未达业绩未执行)
-2020年10月:争议性“补充协议二”签署(诺思格否认存在)
-2021年5月:诺思格董秘被控强闯苏州海科抢公章
-2021年9月:武杰向苏州警方报案指控钟大放“职务侵占”
-2022年8月:诺思格成功上市
-2023年8月:钟大放起诉诺思格索赔1.8亿元
-2024年9月-2025年2月:钟大放一审、二审均败诉
-2025年5月28日:钟大放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
-2025年6月5日:苏州检方对“职务侵占”案作出不起诉决定
-2025年7月4日:北京检方不予批捕
-2025年7月5日:钟大放取保候审
案件已进入更微妙的阶段。最高法对股权纠纷案的再审审查仍在进行,而北京警方对敲诈勒索案的侦查也未终止。钟大放虽重获自由,但取保候审状态如同悬顶之剑。这场持续九年的股权战争,最终将成为检验商业纠纷刑事化边界的标志性案例。
手铐取下,痕迹犹在。
当实验室里的科学家被迫走进看守所,
输掉尊严的不只是个人,
更是整个商业文明信奉的契约精神。
有关钟大放与武杰的纠纷,职场问西东曾发过相关文章。
,来源https://k.sina.cn/article_7506618465_1bf6de86100101b1ze.html?wm=13500_0055&v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