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西部

特色产业兴旺 乡风文明焕新 全国文明村榆中县关门口村绘就新时代乡村新画卷

时间:2025-07-11 08:20:05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榆中县高崖镇关门口村成功入选“全国文明村”。“谁能想到,咱这山窝窝里的关门口村,也能成全国标杆!”老党员罗自忠蹲在文化广场的石碾旁感慨道。

  近年来,关门口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创新探索“党建+军民共建”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党员联户”“网格管理”开展关爱孤寡老人、义务植树、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乡村画卷。

  早些年,村里家家门前柴火垛堆得比人高。2019年,关门口村推行积分制,鼓励村民以卫生文明行为换取积分。现在村里每周五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党员干部带头干,庄间巷道得到硬化,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咱庄稼人就认一个理,路扫干净了,心就亮堂;柴火垛挪走了,邻里情更亲!”村民老罗说,通过推行“积分超市”激励机制,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明熏陶。

  为村民量血压、理发……据悉,每月5日,关门口村和驻地部队官兵联合开展“迷彩赶集”。村“两委”与驻地部队紧密携手,积极争取资金建成“一广场四中心”,部队官兵、退役军人投身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开展国防教育26场次,组织军地联合主题活动16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余起,军民鱼水情真切融入村民生活。

  变“输血”为“造血”,关门口村还紧紧围绕“联合共建,抱团取暖”的发展路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其余10村组建高崖镇合作联社,带领村两家龙头合作社及全体家庭农场等组织流转土地1600余亩,建成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吸纳本村劳动力就近务工50余人。

  通过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采取土地流转与资金入股模式,化解农户资金短缺及劳动力剩余难题。近年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万元。

  关门口村通过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生态宜居-文明善治”的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近年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件,移风易俗惠及群众800余人次,婚丧嫁娶节约开支超20万元,村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达98.6%。如今环境更美了,老百姓心气顺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乡风也就更文明了。

  仲夏时节,走进关门口村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农机轰鸣声与村民的笑语交织,钢架大棚内绿意盎然,百吨恒温冷库的指示灯闪烁不息。“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土地流转拿租金,合作社打工挣薪金,年底还能分红,一年收入翻三番。”村民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依托榆中益农源马铃薯合作社等两大龙头企业,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1600亩建成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凭借“党建+产业”组合拳,近年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余万元,农户亩均收益从800元增至1500元。

  关门口村党支部以“盘活资产、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投资70余万元建成200吨恒温冷库。“冷藏保鲜让我家土豆变成‘抢手货’。”村民李大姐将3亩马铃薯存入冷库保鲜,隔年根据市场价择优售出。冷库年租金收入2万元,优先吸纳15名脱贫户务工。

  从省级文明村到全国文明村,从土里刨食到产业生金,如今,关门口村千亩马铃薯基地郁郁葱葱,恒温冷库灯火通明,钢架大棚鳞次栉比,军民共建的热潮与产业振兴的脉搏同频共振,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开来。

来源: 网络 编辑: zr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私募基金密集调研 电子、医药生物行业最受青睐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人民币汇率年中成绩单:韧性持续增强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这些充电宝为啥不能上飞机了?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

广发证券汽车行业中期策略:“量稳价缓”判断不变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国科大举行2025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四川大熊猫第一县 藏有一个“小挪

今年上半年免签来琼外国人数量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