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成本高企已成为连接器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根据投行Evercore ISI的分析,铜、黄金、白银等原材料约占连接器公司总商品成本的7%-15%,其中铜在连接器公司成本中占比为高单位数百分比。
以星坤控股为例,其2025年中报显示,尽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60%,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3.87%。
利润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其营业成本增长34.77%,整体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36.97%下降至30.31%。
这清晰地表明,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正直接侵蚀着连接器企业的利润空间。
金、铜等关键金属的价格正经历快速且大幅的上涨。截至2025年3月中旬,沪铜主力价格一度突破80000元/吨关口。
驱动本轮铜价上涨的因素复杂多样,包括全球铜矿扩产周期长达5-8年带来的供给制约,以及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AI数据中心等领域带来的需求激增。

行业成本重压
“得原材料者得天下”,在当前的连接器行业并非一句虚言。
行业数据显示,原材料在连接器生产成本中普遍占据60%-80%的比重,其中铜材一项就占总成本的约30%。这使得连接器企业对铜价波动极为敏感。
回顾2021年,连接器行业成本平均上涨接近50%,除了供应链因素,铜、塑料及各类工业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是最主要的推手。
成本压力的传导路径清晰可见:上游金铜价格飙升直接推高生产端成本,而下游终端企业又对价格颇为敏感,导致连接器企业陷入“成本难传导”的困境。

企业应对策略
面对重压,连接器企业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各显神通,通过多种策略应对挑战。
产品调价成为最直接的应对手段。一些企业已开始调整定价策略,将部分成本压力转移至下游。
行业内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如安费诺、泰科电子等,被认为拥有将成本上涨转嫁给客户的能力,尽管传导的时机可能滞后于市场价格变化。
材料替代技术也在加速推进。在成本压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驱动下,连接器企业正加速推进“减铜”进程。
铝代铜技术正成为连接器行业破局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在汽车低压线束领域,铝代铜凭借“低成本+轻量化”优势,已成为优先选项。
例如,泰科推出的0.19mm²多赢复合线方案以铜包钢为核心材料,单线降铜率高达60%,实现线束减重30%,成本降低25%。
技术升级同样不可或缺。头部企业通过工艺优化和产品创新平衡成本压力。
中航光电在研发端从镀层技术入手,探索黄金镀层的替代方案,并对相关技术和工艺进行优化,以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未来趋势展望
短期来看,连接器行业可能面临进一步的价格调整。随着原材料成本持续攀升,产品价格可能有显著调整,涨幅可能在30%-50%区间。
这一方面是由于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另一方面也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维持合理利润空间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长期而言,价格传导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Evercore ISI分析认为,尽管大宗商品价格出现短期剧烈上涨,但由于库存、供应链因素和合同安排,连接器公司在短期内所受到的影响可能有限。
材料创新将继续深化。从铝代铜到复合材料,从光替代铜到铍铜替代,连接器行业正经历一场静默的材料革命。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和AI算力需求增长,连接器行业的减铜进程预计将进一步深化。

铜价持续走高已成为全球金属市场的显著趋势,其背后是供需失衡、新能源需求爆发及地缘政治博弈的多重驱动。
走在行业前沿的企业已不再仅仅被动应对,而是通过材料创新、工艺升级与供应链优化主动布局未来。
对于泰科、星坤、安费诺、中航光电等连接器企业而言,谁能在这场由原材料引发的行业变革中率先突破技术瓶颈,找到成本与性能的最佳平衡点,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