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社会

让古老遗产长出文旅“新”模样

时间:2025-11-21 08:55:31

  当古老的二十八星宿彩塑遇见纸箱搭建的斗拱,当“女娲补天”神话化身为一处可步入的沉浸空间,一场围绕文化遗产的青春对话在山西晋城悄然开启。

  近日,山西省晋城市城市体验中心举办2025“古建新语”当代艺术展,来自全球的12位艺术家以多元艺术语言,重新诠释晋城古建的历史厚度与美学意蕴。在“古建+当代艺术”的创新框架中,时间、空间与生命,展开跨越千年的交流。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本场展览正是该建议的生动实践。当宋金古建的榫卯智慧与当代艺术的创意表达在现场碰撞,青年视角与历史遗存展开对话,文化传承由此寻得更年轻的语态。

  展览现场:一场可感可触的古今对谈

  2025“古建新语”当代艺术展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多元跨界平台(UCCA Lab)策划,开展首日,晋城城市体验中心就排起长龙,首周累计接待观众超3万人次。

  “刚走进艺术家邬建安的大型作品《第八十天》,先是眼前一片漆黑,适应之后仿佛闯进了远古的神话当中。”一位晋城城市体验中心的志愿者如是说。那是数十块巨幅牛皮搭出的“天空裂痕”,昏黄光线勾勒出女娲补天的最后一幕,“以前觉得神话只存在于书本中,现在却能‘站’在神话里”。

  “古建新语”当代艺术展的另一个群展“斗转星移”,分为“苍穹”“天机”“厚土”三个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借鉴了汉代博局纹和八角星纹,形成一条循环的参观路线,以此象征宇宙的运行不息。艺术家们以古建结构和星象知识为蓝本进行创作:有的把四象二十八星宿变成了震撼的视觉装置,有的将古代的计时方法做成了精巧的装置。这些作品共同探讨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与自然、宇宙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种“沉浸式共鸣”,让前来观展的青年画家任桃桃深受触动。在荷兰艺术家加布里埃尔·莱斯特(Gabriel Lester)的装置前,她看着自己的影子随传送带与塑料小人交织流动,“我成了作品的一部分,瞬间理解了它所表达的生命轮回——这和古建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何其相似。”此前,她对晋城古建的了解多来自社交媒体图片,直到亲手触摸那些没有一颗钉子、却能屹立千年的斗拱,“那种精密与智慧,远比图片生动一万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的刘瞻远,对展览中的“古建转译”格外敏感。作为一位聚焦于山西文旅的95后自媒体博主,他特别关注童昆鸟的《守护》:“用纸箱搭建斗拱形制,融入玉皇庙二十八星宿意象——这是年轻人特有的表达方式,不讲大道理,却用日常材料让古建‘开口说话’。”邬建安的作品以昏暗空间与灯光营造出远古般的静谧,也让他感叹:“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古建的认知:古建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古人生活的‘体验容器’。”

  为拉近观众与作品的距离,展览特别组织了一支青年志愿者讲解团队,他们大多是晋城本地的大学生。18岁的大学生志愿者闫杨敏琪说:“我们不用专业术语,而是用聊天的方式讲解,比如‘斗拱是古建筑的减震器’‘星宿塑像是古人的天文手册’。”这类“90后话术”颇受欢迎,常有年轻观众听完讲解后追问:“哪里能看到真实的星宿塑像?”

  文化转译:将古建元素融入日常风景

  在展览的文创区,以古建“角神”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备受年轻观众青睐。“把严肃的角神做得这么可爱,还能日常使用,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任桃桃格外认同这种“接地气”的转化,她也将这种古今融合的灵感带回了画室。在她的后续创作中,晋城古建的朱墙碧瓦、梁枋彩画,都化为了她调色盘上更具底蕴的中国色彩。

  类似的“连接”在展览中处处可见:聂士昌的《滴动仪》融入晋城非遗铸铁技艺,水波纹与古代罗盘形态交织,让传统非遗在机械装置中“活”了过来;叶梓颐的《碎天书》用带有破损CMOS传感器的科研相机拍摄星夜,试图通过断裂的图景来想象《诗经》中记录的“三星在户”和“七月流火”现象。“很多天象解释都是古人靠只言片语编织而成,我们仰望宇宙,其实也是在回望自身的文化。”叶梓颐的创作令刘瞻远深有共鸣:“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优势:用现代人能懂的技术语言,讲清楚老祖宗的智慧。”

  刘瞻远也在自媒体账号上践行这一理念。他发布“斗拱拆解”类专业视频,制作“古建打卡指南”,吸引很多年轻人关注。“我会拍摄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塑像,告诉大家‘古人观星就像我们看天气预报’。年轻人其实愿意了解,只是过去很少有人用他们的语言去讲述。”

  这与山西文旅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我们计划打造千种非遗商品,让古建元素走进日常生活。”晋城文旅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此次展览为起点,晋城文旅正从“厚重的历史符号”向“古今交融的活态文化”转型,借助艺术之力,塑造“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新文旅标签。

  长效传承:从一时观展到长久热爱

  作为山西“太行板块”文旅发展的重要支点,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601处,其中古建筑类5447处,宋金以前木构建筑占全国三分之一,另有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等20项国家级非遗。本次展览以玉皇庙、古民居等本土古建为“文化容器”,通过当代艺术语言,将“女娲补天”神话、星宿文化与非遗技艺,从文献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

  在展览“斗转星移”的策展人姚梦溪看来,晋城的古建遗存、神话与民间叙事,共同构成一部“文化价值档案”。当代艺术的介入,意味着让这份档案不断被重新阅读、持续更新。这一理念正被晋城文旅部门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们计划推出“艺术展+古建游”联动线路,将展览流量引向沁河古堡、玉皇庙等实景场地,使艺术观念与古迹实景在公众的探索中双向滋养,形成一条有生命的体验脉络。

  刘瞻远对此抱有更多期待:“与其在展厅里看星宿,不如把活动办在岱庙的银杏树下,让大家在真实的古建环境中感受风水、仰望星空。这才是对古人的‘真正访问’,而非走马观花式的打卡。”他建议观众慢下来体验:“在古建里静坐半小时,听听梁间的风声,或许比拍十张照片更有意义。”

  山西文旅的长期规划也为这类实践提供了支撑:“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古建景区配套将更完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正在建设中,未来将有更多非遗展演、古建灯光秀丰富游人的夜间体验;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将持续增加,让“古建活化”成为常态。

  “文化传承不是把古建锁起来,而是让它与年轻人的生活共鸣。”晋城文旅负责人表示,这场展览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将有更多“古建新语”陆续展开,“相信当青春力量遇见千年古建,文化的生命力必将更加蓬勃”。

来源: 网络 编辑: zr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千金敝帚”是什么生肖|代表什么生肖|成语文化解析释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173家险企前三季度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27%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数据中心加速迈向太空


北京现代首款纯电车型EO中文名官

中金|深度布局“十五五”:汽车及出行设备篇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中小学科技教育发展有了明确路线图


特色赏秋带动旅游市场持续火热

联合国旅游组织全体大会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