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汽车

中金|深度布局“十五五”:汽车及出行设备篇

时间:2025-11-13 09:37:17

  汽车及出行设备:政策稳内需、促转型,迎接出海大时代,打开智能化新篇章

  助力经济内循环,期待汽车消费政策“工具箱”丰富化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并提出需要大力提振消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等专项行动。我们认为,乘用车消费市场是支撑中国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央地政策协同,支撑国内需求。2024年下半年实施以旧换新政策后,激发消费活力效果明显。2024年全国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超650万辆[1]。自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接续以来,截至10月22日,累计补贴申请量已突破1000万份,其中汽车报废更新超340万份,置换更新超660万份,较好的支撑了国内需求。[2]6月以来,多地逐步出现地方更新置换补贴暂停或限流情况,主要系部分地区第一批以旧换新中央下达资金已用完,中央政府表明1380亿元以旧换新补贴资金将在3-4季度分批有序下达[3],以旧换新政策在全年维度有所接续。

  央地政策支撑下,国内销量保持稳健增长。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1-9月累计批发量达1700.7万辆,同比+9.2%;据交强险数据,1-9月上险量累计达1676.5万辆,同比+5.8%,总量稳健。展望未来,根据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工作目标指出,2026年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4]。我们判断,若仍有一定力度的央地补贴政策,国内需求或将保持平稳。

  “反内卷”持续推进。“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当前汽车市场存在价格竞争激烈,汽车产业链账期较长等现象;25年6月1日,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主要车企均就“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作出承诺[5]。我们判断“十五五”期间汽车市场“反内卷”相关政策或将持续推出,推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价格竞争长期看或有缓解趋势。

  展望未来,我们判断政策工具箱可进一步丰富。刺激置换需求、部分放开限购政策、平稳实现购置税退坡等可进一步助力内需市场稳定。

  ► 补贴刺激置换需求:近年来国内首购需求占比逐步下降,从2016年70%降低至2024年25%,增换购需求占比逐步提升,置换更新接力成为车市增长的驱动力。我们认为,以旧换新相关的补贴政策仍是稳定内需的重要抓手。

  ► 适度放宽限购政策:我国共有八市一省(上海、北京、贵阳、广州、石家庄、天津、杭州、深圳、海南)先后施行汽车限购政策。实行汽车限购政策的初衷是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同时制约当地汽车消费,我们测算限购区域大约影响购车需求超过650万辆(均基于2024年数据估算)。我们认为,适度放宽限购政策可助力内需提振。

  ► 新能源税收政策稳定退坡:我国从2014年开始对新能源车实行购置税优惠政策,免征10%税率。近年政策逐步退坡,从2024年开始,设置单车3万元优惠上限;从2026年开始,购置税减半征收,并设置单车1.5万元优惠上限。根据过往经验,每轮政策退坡通常会刺激提前购买冲量,一定程度带动需求前置实现,加大短期销量波动,带来稳增长压力。我们认为可以在退坡窗口期给予阶段性支持,平抑新能源销量的波动,比如提供充电补贴、在路权和收费方面向新能源车倾斜。

  中国新能源转型进度领先,政策助力达成碳中和目标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需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同时,“十五五”期间目标包括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

  中国新能源销量连续多年高增,2025年渗透率突破50%。中国是全球新能源转型的先驱,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达1077万辆,同比+68%,2020-2024年复合增速达75%,新能源年销量及存量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一。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7.2%。同时,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今年前三季度,报废汽车回收量734.5万辆,同比增长47.9%[6]。

  商用车新能源加速,乘用车纯电接棒,进一步深化实现碳中和目标。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商用车新能源转型,据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局,2024年新能源重卡上险量同比+138%至8.2万辆,渗透率提升至13.6%。据《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7],截至2024年末,全国拥有公共汽电车65.81万辆,纯电车比例达74%,伴随充换电网络进一步完善,我们认为后续仍有提升空间。乘用车方面,据交强险数据,国内9M25纯电增速达32%,快于混动,我们判断纯电拐点已来,后续有望加速渗透。

  中国市场新能源增速有所回落,但渗透率提升空间仍在,预计长期可达70%以上。展望2026年,我们认为一方面供给端技术创新、车型迭代可带动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另一方面新能源面临2025年底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坡带来的阶段性透支,综合看我们判断新能源增速或可仍保持双位数增长,但相比2025年增速或有所回落。考虑到20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受补贴、购置税调整的负面影响更有限、增长韧性更强;受益于技术大迭代,大电池包、小油箱、支持快充的增程混动车型陆续推出,有利于支持混动车型销量重回快速增长;结合新能源产品和品牌认知度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中长期新能源渗透率可达70%,其中纯电和混动的动力类型分布相对均衡。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的过程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出口总量持续增长,中国汽车加速走向全球。我们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自主品牌燃油车核心技术提升、新能源产业链优势显著,头部车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寻找第二成长曲线,带动中国汽车走向全球。2020年以前,中国汽车出口量高点在“百万辆”关口徘徊,2021年起中国汽车出口按下加速键,2024年汽车出口达586万辆,3年复合增速达43%,我们预计2025年汽车出口量有望突破600万辆。

  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占比明显提升,新能源出口迎拐点。据中汽协数据,1-9月乘用车累计出口417万辆,同比+14.8%;其中新能源出口166万辆,同比+84%,新能源占出口比重较2024年增长15ppt至40%。

  中国汽车产业链日益深化全球化布局,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保持增长势头。复盘过去20-30年中国整车及汽车零部件的进出口金额,我们发现:受益于加入 WTO、贸易政策优化以及中国汽零厂商积极进取成长,除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汽车出口需求下滑,中国汽零出口金额在2001-2024年均实现增长,特别是自 2004 年出口金额超过进口后一直保持领先。

  贸易壁垒风险提升,多国收紧汽车跨国贸易的税费政策。近两年来多国收紧乘用车进口税费政策,如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巴西自2024年1月起逐步恢复对新能源汽车征收进口关税、俄罗斯对进口汽车加征报废税、美国对全球多国加征关税等。

  中国车企积极应对,加速全方位出海,长期具备翻倍空间。中国车企积极应对,一方面,通过产能出海与合资合作等方式弱化不利贸易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以燃油车为基础、新能源为增量,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车型。我们尤其看好中国新能源车及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其在成本、性能、设计上得以体现,通过有效的本地化战略,我们认为中国车企在海外新能源市场有望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充分受益于海外新能源加速渗透的东风。

  我们预计2025年海外市场新能源销量达到666万辆,渗透率达到12%;2030年海外市场新能源销量达到2000万辆,年复合增速达到26%,渗透率达到33%。我们预计中国自主品牌2030年海外销量有望超900万辆,其中新能源超550万辆,对应25%的市场份额。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外延并购+自建产能”完善出海布局,近年来海外本地化建厂扩产呈现加速态势。汽零厂商跨国并购的时间集中在2020年以前,区域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等汽车强国及地区,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目的,从而丰富产品矩阵、打造业务协同、推动技术升级、拓展区域市场。而汽零厂商本地化建厂的时间集中在2010年以后、近三年呈现加速态势,区域集中在墨西哥、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及区域,主要系利用当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及产业集群优势,并减少来自美国等地的关税风险。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向墨西哥、东南亚出口金额增长的同时,中国汽车零部件在墨西哥、东南亚地区的本土产能布局也在加速。

  带路国家与中国在汽车工业上具有广阔的合作共赢空间,具有明确的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和绿色环保的合作基础。结合海关数据来看,“带路国家”是中国汽车出口的重要市场。一方面,带路国家的汽车需求快速提升,但汽车工业基础仍相对薄弱,中国能够为其提供优质的汽车产品和技术,助力当地汽车的消费和普及,拉动当地经济和就业,提升当地人民生活质量,并帮助带路国家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带路国家亦可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伸升级。

  新能源汽车构筑软硬件技术底座,助力具身智能发展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指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全球相对领先的中高端制造业基础与AI软件能力,可以横向迁移至人形机器人产业,助力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加速发展。

  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由“本体”与“智能体”构成,以“感知决策、物理实体、环境交互”为主要特征。与智能汽车类似,具身“智能体”包括“感知、决策、控制”三个主要环节,并需要内外部通信传输的支持。具身智能本体包括四足、轮式、履带式、人形等诸多形态,各有应用场景。但更长期看,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有望凭借其泛用性成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因此下文主要讨论人形机器人。远期看,我们认为伴随软件能力跃升,人形机器人下游可覆盖工业、家庭、公共服务、特种等广泛场景,有望孕育万亿元级别的广阔市场空间。

  海外特斯拉领衔行业进展,国内初创企业资本化进展加速、汽车等跨界主体涌入竞逐。从产业进展看,海外特斯拉行业领先,产品方面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已可以不依赖视觉在非平整路面流畅行走、在灵活双手和高级别人机交互能力加持下在“爆米花店打工”,产能方面特斯拉规划2026年底将建立年产100万台机器人的产线、产品率先落地自身工厂。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初创公司,如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已在大小脑控制算法上具备较深厚沉淀,目前积极进行资本化运作以补齐资金方面的弱势,加速产品迭代和市场推广。鉴于人形机器人较高的技术壁垒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汽车、消费等行业的跨界主体亦凭借自身在底层技术、市场、供应链基础等方面的积累,加入人形机器人的竞争之中,典型如汽车厂商小鹏、赛力斯等。

  硬件量产降本为刚需,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提供助力。当前人形机器人成本高企,以特斯拉Optimus v2为例,我们估算当前成本达30万元以上,远高于特斯拉估算的远期近2-3万美元的价格目标,因此硬件量产降本为产业必经之路。人形机器人的架构与汽车类似,其多数零部件可以与汽车共用;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数年发展,已催生出全球领先的成熟且低成本的硬件供应链,其核心零部件可直接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望助力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迅速走向量产阶段。

  软件能力仍是产业卡点,智能驾驶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人形机器人多采用“大小脑”分层架构,“大脑”负责感知和规划决策,当前以多模态模型为主,“小脑”负责运动控制,由多个小模型结合运动控制算法组成。当前人形机器人软件的卡点在于:泛化能力不足,分层决策存在误差积累问题,高质量数据有限,高维控制瓶颈凸显等。其中部分问题在智能驾驶发展历史中也曾出现,故智能驾驶提供了关键经验借鉴、指明了探索方向,包括:端到端模型提升模型能力、多模态技术赋能零样本泛化,世界模型以合成数据覆盖长尾样本等。而中国智能驾驶和AI产业经过数年发展已处于全球相对领先位置,相关技术积累有望助力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加速发展。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及效果不及预期:以旧换新补贴是否持续、限购等其他政策是否会调整具备不确定性,同时消费者购车行为不仅与政策有关,还受到收入预期、市场供给等多方面的影响,可能存在拉动效果不及预期的情况。

  海外市场贸易政策变化:近年来海外多个国家(区域)针对汽车跨国贸易税费政策进行调整,中国车企通过本土化布局应对相关风险。然而,若海外市场针对乘用车关税、补贴、准入门槛等政策的不利调整继续发生,我们认为依然可能对自主车企及零部件公司海外营收增长和盈利能力造成冲击。

  [1]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7459.htm

  [2]https://jingji.cctv.com/2025/10/23/ARTIGkBikc53cto8rmXb2xC5251023.shtml

  [3]https://www.gov.cn/yaowen/shipin/202506/content_7028650.htm

  [4]https://www.miit.gov.cn/jgsj/zbys/wjfb/art/2025/art_76f6af8d52cb4f0cb0f8fbabddc85241.html

  [5]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5/06-10/10429990.shtml

  [6]https://jingji.cctv.com/2025/10/23/ARTIGkBikc53cto8rmXb2xC5251023.shtml

  [7]https://xxgk.mot.gov.cn/jigou/zhghs/202506/t20250610_4170228.html

  本文摘自:2025年11月11日已经发布的《布局“十五五”——总量和行业联合深度分析》

  邓学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10008 SFC CE REF:BJV008

  常菁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8110003 SFC CE REF:BMX565

  任丹霖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8060001 SFC CE REF:BNF068

  厍静兰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80010

  陈雅婷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3120006 SFC CE REF:BUU724

  司颖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4060010

  叶子安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5090007 SFC CE REF:BUJ113

  崔力丹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5080006

来源: 网络 编辑: zr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港股市场重回全球IPO募资额榜首 科技企业成主力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173家险企前三季度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27%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故障率降低80%:星坤DC连接器PPA外壳与耐压设计实测数


北京现代首款纯电车型EO中文名官

中金|深度布局“十五五”:汽车及出行设备篇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福建:以赛聚才,创新活力奔涌


特色赏秋带动旅游市场持续火热

淡季出游 选择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