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站 > 资讯

一颗丹东草莓的“出海”之路

时间:2025-11-18 11:16:40

  11月初,大连海关所属大东港海关的植物检疫专家王慧玲和同事一同前往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草莓果园。踏入果园,只见一垄垄草莓成苗长势喜人,一颗颗鲜艳欲滴的红色果实争相从绿叶间探出头来。王慧玲和同事们向果园负责人详细地了解今年的草莓出口计划,为果农讲解最新的政策法规。

  从运用冷冻苗技术打破产季限制,到借助水源热泵筑牢草莓生长屏障,科技赋能与海关精准服务的双向发力,不仅提高了丹东草莓的生产品质,更助力这颗红色珍宝“出海”,从本地特产发展为全球尖货。

  “今年我们新增了几处冷棚草莓,加装好水源热泵装置后,明年夏季就不用怕高温影响草莓生长了,出口计划也可以相应提前1到2个月。”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廷东介绍。

  优质品种实现四季有鲜

  在丹东草莓的“出海”征程中,科技始终是打破发展瓶颈的核心力量。从改写生长周期到守护果实品质,一系列技术革新让“红颜”“章姬”等优质草莓品种实现四季有鲜,为出口筑牢品质根基。

  过去,丹东草莓的产季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6月,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的极端气候条件常常导致半年的市场空白。2019年起,当地农业技术部门联合合作社攻关冷冻苗技术:将草莓种苗储存于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打破其休眠期,待9月中下旬定植后,10月即可迎来首茬采摘,较传统种植提前2个月。“冷冻苗技术不仅让我们抢占了海外早市,每亩还能增产150公斤,出口货源更稳定了。”马廷东指着棚内整齐排列的育苗盘说,如今,合作社80%的种苗都采用该技术,年育苗量达50万株。

  除了实现产季突破,智能化种植设备更让草莓生长“有章可循”。在丹东市东港市长山镇的现代化草莓产业园,每栋温室都配备物联网温湿度传感器、智能滴灌系统和二氧化碳发生器。当棚内温度高于28摄氏度时,天窗会自动开启通风;土壤湿度低于60%时,滴灌系统便会精准补水施肥;通过调控二氧化碳浓度,草莓光合效率提升20%。

  “以前我们靠经验浇水施肥,现在只需在手机上查看数据、操控设备。草莓的糖度稳定在12到14度,完全符合欧盟、东南亚等市场的品质要求。”现代化草莓产业园技术员李岩一边展示着智能农业平台的监测数据,一边自豪地说。

  针对草莓易受病虫害侵袭的痛点,丹东还引入了组培脱毒育苗技术,在无菌环境下培育无病毒种苗,有效降低白粉病、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病率。丹东市东港市草莓研究所数据显示,采用脱毒苗种植的草莓合格率达99%,比普通种苗提升15%,这也成为东港草莓获得海外市场认可的关键前提。

  东港市作为我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享有“中国草莓第一县”的美誉,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持续赋能。

  依托500余家草莓专业合作社、100余户家庭农场,东港构建起“技术研发—种苗培育—标准种植”的全链条科技支撑体系。在科技的助力下,10万余名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开辟便捷出口保鲜通道

  2020年,刚到植物检疫岗位工作不久的王慧玲发现,大部分农户对东港草莓出口依然持观望态度,当年全年出口约17吨。“那时,东港草莓刚借助电商平台在国内市场销售,出口量更是微乎其微,出口目的地仅有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当时,果农们大部分精力都专注于草莓的种植、护育以及对国内销售市场的开发,而对国外市场的检测指标和政策法规要求知之甚少,开拓海外市场的信心不足。”王慧玲回忆道。

  为助力草莓开拓海外市场,王慧玲和同事们在了解企业有出口意向的国家和地区后,逐一查阅国外关于农药残留、致病菌、污染物限量等关键准入指标,将其分国别整理成清单并及时向企业宣讲介绍,同时定期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渐渐地,清单越来越多,装档成册,成为当地草莓出口的“法宝秘籍”。

  此外,王慧玲化身政策宣讲员和技术顾问,抓住每次下厂的机会,现场指导果农规范育苗,定期监测生长土质、水质,协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要注意加强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控,重点监测出口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关注的有害生物”“采摘、包装等过程要注意检查果蒂部分,避免携带病菌和昆虫”……王慧玲将国外最新的检疫要求、查验中发现的潜在风险点、果园核查和注册工作需关注重点内容等事项,一一向果农和企业详细讲解。

  经过一年不懈努力,东港草莓逐渐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甜蜜产业“跑”出加速度。2021年,大东港海关共监管出口鲜草莓109.84吨,货值达1429.9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2.2%和457.26%,相继成功开辟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

  2022年,随着东港草莓品牌越来越响亮,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传统的监管流程已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加速度”。如何提升物流、通关时效,保障出口草莓的新鲜度成为摆在果农和海关面前的一道考题。

  “当时,为了查验一批亟待出口的鲜草莓,我们需要驱车往返近百公里乡道。尽管我们加足马力节省时间,但是还担心着草莓因耗时过长失去新鲜度。”王慧玲说,物流和通关效率就是出口草莓的“生命线”。看到果农们期盼又焦虑的眼神,王慧玲开始思考:如何能在确保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为草莓出口开辟一条更加便捷、高效的通关路呢?

  在王慧玲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一条特色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成功开辟:“云签发”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提交植检证书;自主研发的农残快速检测技术将草莓检测时长缩短至3.5小时;“即报即检”和“预约查验”等服务举措,最大程度压缩货物待检时间。在一系列便利举措的加持下,如今,当地果农早上采摘的草莓,第二天就可以摆在国外超市的货架上。

  小特产发展成大产业

  “十四五”期间,日益完善的物流运输和海关监管服务体系为东港草莓出口增添了强劲的“保鲜剂”。2024年,东港鲜草莓出口达328.91吨,出口货值4668.45万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18倍、17倍。东港草莓先后开辟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阿联酋、越南、沙特、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草莓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增至33个。

  今年,大东港海关持续发力,深入推动贸易便利化,探索出了一套更优、更便捷的生鲜农产品出口监管模式。“采摘即申报—包装即查验—放行即出证”的顺势监管改革,让新鲜甜润的草莓直抵国外消费者舌尖。

  “这不仅仅是流程的再造,更是理念的创新。”王慧玲说,“我们将监管环节嵌入企业生产包装流程中。”在工人们忙着分拣、套网、装箱时,王慧玲和同事们就同步开展查验,检查果实外观、病虫害情况,核对包装、标签是否与申报内容一致,以及是否符合输入国家或地区检疫要求等,这种“无缝衔接”让整个作业时长再压缩30%。

  在科技赋能和海关服务的助力下,红色果实产业实现了从小特产向大产业的蜕变。5年来,鲜草莓出口量从起初的年出口十余吨,增长到如今的近数百吨;从单一的鲜果出口,到深加工产品走向世界;从传统人工劳作,到智能化分拣、电商直播带货的全面升级。如今,东港草莓品牌价值突破40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

来源: 网络 编辑: zr202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 财经
  • 金融
  • 科技
  • 汽车
  • 教育
  • 旅游

济南、青岛等9个市被授予第三届山

六六大顺三八来,踏青归来马蹄香是什么生肖,诗词解答


2018楼市再次遇冷 黄金周未增加

173家险企前三季度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27%


龙郓煤业事故救援距遇险矿工被困

数据中心加速迈向太空


北京现代首款纯电车型EO中文名官

中金|深度布局“十五五”:汽车及出行设备篇


全国优秀教育专家走进郑州11中

中小学科技教育发展有了明确路线图


特色赏秋带动旅游市场持续火热

联合国旅游组织全体大会举办